《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刊载梅丽兰、龙绍赟的文章《词汇短语提取效应优势分析》。文章指出,词汇短语是以整体形式学到,并保存在长期记忆中的范例,包括人们常说的公式语和句型等,是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单位,是英语中的一种特殊的多词汇现象。词汇短语具有范例性与可变性以及语义信息的丰富性与语境信息的基本匹配性,而这些特征决定了作为心理词汇的词汇短语所具有的在词频、词汇、语义与语境的提取效应方面的相对简单词汇而言的优势。这对第二语言词汇学习也有一定的启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刊载赵杰的文章《现、当代东裕固语的变化及其与蒙古语之比较》。文章认为,通过“现、当代东裕固语和现代蒙古语基本核心词之比较”、“现、当代东裕固语的语音存古性及与《蒙古秘史》之互证”两方面,辨析现代东裕固语和当代东裕固语的历时音变过程,并与现代蒙古语进行语音对应比较,从中排列它们之间音变的先后顺序,得出了现代蒙古语是蒙古语族中音变最快、音节缩略最严重的语言,而当代东裕固语是既存古又创新的语言等结论,从而为阿尔泰语系构拟和蒙古族史研究提供参照性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刊载吴建伟、郑国锋的文章《汉译英中的主语选择和英译汉中的话题选择》。文章认为,汉语和英语在句法上面一个显著差异表现在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而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译英要重视主语的选择,因为英语主语对全句有全面密切的关系,它是谓语讨论或描写、叙述的对象。英译汉要重视话题的选择,因为话题是一个语篇概念,它可以而且经常将其语义管辖范围扩展到多个句子。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刊载刘兴均的文章《汉语、壮语和韩语动物类名物词音义关系初探》。文章试以汉语、壮语和韩语动物类名物词为例,说明反映具体而特定之物的词即名物词是有得名之理据可寻的。这三种语言动物类名物词的词源义或者说构词理据可以从词音与意义的联系中探明。其联系有四个方面:(一)词音模拟动物的叫声;(二)词音描绘动物的形态;(三)词音反映动物具有的内在属性;(四)词音体现动物所处的生活环境。 《语文学刊》2006年第12期刊载陈松菁的文章《英、汉语中PRO的对比研究》。文章指出,生成语法中关于PRO的研究基于对英语语料的分析,论证了PRO存在的证据和语法、语义功能,并总结了PRO的分布规律和允准条件。该领域中发展比较成熟的控制理论、词汇特征理论和最近距离原则、PRO控制理论分别从不同方面解释了PRO的所指和含义。近年来PRO研究者在跨语言研究中为这些理论找到了一些实证,汉语中也有。作者通过汉英对比,讨论汉语中PRO存在的证据、分类和释义,以及一些例外情况。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刊载乔颖的文章《语际翻译的居中性简论》。文章认为,作为两种语言/文化的融合和共生之物,语际翻译亦此亦彼又非此非彼。所以,在传统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命题下,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其本体论地位来看,把它笼统地归于某一语言/文化的传统思路也是值得商榷的。借用中介理论和中庸辩证法可说明:语际翻译既不属于始发语言/文化,也不属于目的语言/文化,它是一种独立于此两种语言/文化之外、由与此两种语言/文化有着必然联系的一种独立的语言/文化。而中国哲学在译论中的缺席,使语际翻译的本体论地位无法得到应有的肯定。 《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刊载杨松的文章《论语境对规范之影响》。文章认为,语境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我们生活的指示系统,规范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带有语境的烙印。语境以一种主客互动的方式作用于规范,要求我们在研究规范时必须考虑既有的生活情景。一方面,在规范的形成过程中,它通过影响规范的发生学和合理性条件使其表现为特定语境下形成的特定规范。另一方面,它创设我们对规范的理解和解释前提,要求我们必须在具体语境下认识和把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