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能指不同的词形,其所指可能相同;结构不一的句子,其句义可能一样;篇幅不等的文本,其内容可能无别。语言中这些“形异义同”现象都可能激发研究者的好奇心,并最终成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东汉支谶所译《道行般若经》和三国支谦所译《大明度经》就是两种篇幅不等而内容一致的译经,同刊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册。《道行般若经》约10万字,《大明度经》约5万字,篇幅相差整整一倍,但它们属同经异译,试比较以下两段: 释提桓因复白佛言:“难及也,有学般若波罗蜜者,善男子善女人心无所动摇,般若波罗蜜其受者为悉受六波罗蜜。”佛言:“如是,拘翼,其受般若波罗蜜者为悉受六波罗蜜。复次拘翼,般若波罗蜜学者、持者、诵者、善男子善女人,且听,拘翼,我说,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道行般若经》卷二) 释复白佛言:“难及,天中天,是明度学者,心无动摇,悉受六度已。”佛言:“然,善听,我说,上、中、下言皆善。”(《大明度经》卷二) 内容相同的两个文本,为什么篇幅相差如此之大?直观判断是,两种译经的句式长短不同,支谶译经的句子明显要长,而支谦译经的句子相对要短。然而,支谦的句子比支谶的句子究竟短在哪里,这就涉及到句法缩约(Reduction)的问题,句法缩约是为避免形式冗赘而将句子加以简化的一种手段。比较上面两段译经,可以观察到两种缩约方式:一种是“代用”(Substitution),如以代词“然”代替“如是”;一种是“省略”(Ellipsis),如“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省略合并为“上、中、下言皆善”。(注:①篇幅的长短除了句法伸缩外,也有词汇方面的因素,譬如支谶译经多用音译词(如“般若波罗蜜”“六波羅蜜”),支谦译经则多用意译词(如“明度”“六度”),音译词比意译词的词长一般要长。) 本文即以上面两种同经异译为例,论述“代用”和“省略”两种缩约方式。文中用a标识支谶所译例句,用b标识支谦所译例句;另用下划线标识代用成分,用“[]”标识省略成分,被代用和被省略的成分则用斜体标识。 二、代用 代用,是指句法中用少量形式代替多量形式。支谶译经一般使用冗长形式,支谦译经则往往以简略形式代替。代用包括“数词概括”和“代词指代”两种。 2.1.数词概括 数词概括,指句法中某些冗长成分被数词加中心语的简略形式所替代。数词表示其项数,中心语代表其内容。“数词概括”可以概括主语、宾语等成分。 (1)a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增不减。|b
等然。(概括主语) (2)a如是当
阿罗汉、辟支佛道。|b如是当堕
。(概括宾语) “数词概括”是佛典的一个特点,上古汉语并不多见,现代汉语却很常见。与古代的数词概括相比,现代汉语至少有两点发展:一是在数词和中心语之间有时可以加量词,如“思想到位、学习到位、宣传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概括为“五个到位”;二是能够被数词修饰的中心语词类增多,既有实词,也有虚词,还有词缀,而古代只有实词,且主要是名词(参殷志平2002)。 2.2.代词指代 代词指代,指句法中某些冗长成分被代词所替代。(注:代词所代替的语法成分多是冗长形式,但也有个别被代用的成分并非冗长形式,如例(6)。)“代词指代”可以指代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成分。
指代主语的“其”、“彼”等,指人物;指代宾语的“此”、“之”等,指事物;指代定语的“其”、“诸”、“众”等,指事物或数量;指代谓语的“尔”、“然”等,指行为或状况。然而同一个代词“其”,既可代用作主语的“菩萨”,也可代用作定语的“座”;而同一个被代用词“般若波罗蜜”,既可用“此”代替,也可用“之”代替。代词指代能力之强、使用之普遍,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代词指代”的例子,可以验证代词的功能差异,“其”、“彼”、“此”、“之”等只能代用体词性成分,而“尔”、“然”等只能代用谓词性成分;通过“代词指代”的例子,还可看到一些特殊的代用词,如指代人称的“子”以及指代数量的“诸”、“众”等,传统语法通常不把它们视为代词,但是它们也像代词一样具有指代功能;通过“代词指代”的例子,还可窥探到一些代词的历时变化,如“其”在上古一般作定语,不作主语,“尔”在上古一般不作谓语,作谓语通常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