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用变和演变的思考

——从几则成语的现实使用谈起

作 者:

作者简介:
施春宏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汉语学习

内容提要:

本文以在现实使用中争议颇多的三则成语为例,通过对它们现实使用情况的详细刻画来探讨成语用变和演变的原因、关系和价值。文章首先概括出围绕这几则成语的现实使用所引发的争议,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接着重点描写了借形赋义、借形衍义、因义化形这三种成语用变方式及其相关后果,在此基础上对成语用变的规范化原则提出新的思考。文章由此提出,只有加强对词语用变空间和演变路径的充分描写,才能充分展示理论的解释力和预见性。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0 引言

      有这样一则欢迎词受到较多的批评:

      ,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以及聆听郁慕明即将带给我们的精彩演讲。

      批评者最主要的理由是说者对“七月流火”本义的理解有误。跟“七月流火”类似的成语还有不少,如“昨日黄花、豆蔻年华、炙手可热、始作俑者、差强人意、首当其冲”等,似乎都出现了屡用屡批、屡批屡用、批评者和赞成者各执一词的现象。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以“七月流火”、“豆蔻年华”、“明日黄花”为例,借此来探讨成语用变和演变过程中所蕴涵的一些理论问题。

      §1 成语本义、现实“误用”所指及相关争议

      (一)七月流火

      语出《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的“七月”是夏历七月;“火”指大火星,不能理解成熊熊烈火之火;“流”指向西下行,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运行。西周时代夏历五月黄昏时分,大火星在正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六月以后,便逐渐偏西下行;到了七月,继续向西下垂,表示天气要凉了。(黄鸿森1995)

      现实“误用”情况:“七月”指公历七月,“流”指运行、滚动、流动;“火”指熊熊烈火,或者看成热浪的比喻用法。整个成语用来描写公历七月烈日炎炎、热浪滚滚的景象。进而类推出了“六月流火、八月流火”,“七(7)月的流火、流火的七(7)月”等表达形式。

      认为误用的主要依据是:(1)这是对成语本义的不了解或误解;(2)不符合《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的解释;(3)仿拟使用不合理。“七月流火”尚可查到出处,而“五月流火”、“六月流火”则是没有根据的杜撰(郭瑞璜2002)。误用的根本原因:知识欠缺,不求甚解,望文生义,盲目类推。

      持相反意见者的依据为:现实中很多人都这样用,这是旧词赋新义;既不晦涩难懂,也没有出现歧义而且形象生动,表现力强;符合成语的意义的整体性与结构的定型化特点。赞同现实使用的基本理由是:活用,语言是发展的,约定俗成,习非成是。

      (二)豆蔻年华

      一般认为“豆蔻年华”源自杜牧离开扬州之前赠给相好歌伎的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用“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现实“误用”的情况:“豆蔻年华”不但可用来指女子十三四岁,还可进一步延伸到二十来岁,只要是青少年女子,皆可用以修饰。有人还用来指已婚少妇甚至少男或青年男子。与此基本相关的就是新出现的“青葱岁月”,两者语义大体相当。

      (三)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语出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后又进一步比喻已不再辉煌的人物等。现实“误用”情况:虽然“明日黄花”也在使用,但使用“昨日黄花”的也不在少数,而且还有增多的趋势,两者含义没有根本差异,同时出现了“隔日黄花”等变化形式。

      认为误用的主要依据是:“昨日黄花”与原诗意不合;使用者误以为昨日黄花刚刚盛开,今日必不如昨日,倘到了明日则更加凋残(清泉1995);有了“明日黄花”,就没有必要杜撰一个不通的“昨日黄花”(黄建云1996):“昨日黄花”没有出处,词典中找不到,因此不是成语。误用的根本原因;不知原成语之来历;不合逻辑;生造词语;盲目类推。

      持反对意见者的依据为:若不知典故,“明日黄花”一词很让人费解,而“昨日黄花”的含义一目了然,比喻过时的东西,很符合思维习惯(程建新2004);苏轼和今日读者在时间推移上不一致,出典时的时间推移是从今天到明天,进入成语后的时间推移是从昨天到今天(王开杨2000);因文生义产生语义理解的偏差,有一定的合理性(王文戈1998);“昨日黄花”是利用义仿方式仿造出来的新词语(杨继光2004)。强调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积非成是者很多。有不少人主张可以等一等,让“明日黄花”和“昨日黄花”竞争后再见分晓。

      总的来说,这三则成语在使用过程中都发生了语用上的变化。我们将词语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用变(changes of application)。这种用变既包括某种变化的反复出现,当然也包括所谓的临时活用。当前人们对这种用变现象的认识存在着很大分歧。如果由于这种用变现象当前用的人少,用的时间不长,以前没有这种形式或用法,或跟原意不符,不合乎名家或权威工具书的用法等而不被接受,那么它就会经常被看成“误用”。如果这种用法能够沉淀下来,成为一种通行的用法,那么这种用变现象就在语言交际中实现了变化过程,我们称为演变(changes of development)。也就是说,演变是用变的积淀,演变是用变的一种特殊表现,没有用变就无所谓演变了。用变的后果是:形变、音变、义变,这中间人们最关心的是义变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对“误用”的批评也常常集中在这方面。

      §2 成语用变方式及其相关后果

      撇开音变现象,成语用变的表现不是形变就是义变,或者两者都变。从逻辑上看,形变或义变只存在下面三种可能性:(1)单纯形变:义不变+形变;(2)借形衍义(单纯义变):义变+形不变;(3)因义化形:义变+形变。单纯形变如从“揠苗助长、故步白封、墨守成规”到“拔苗助长、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单纯由字形(语素)更替造成的成语形变类用变争议较小,两个词形将长期共同存在于交际中。而借形衍义和因义化形都伴随着成语意义的调整。借形衍义,即在词形不变的情况下衍生出新的意义;因义化形,即根据语义理解和衍变的需要而改变既有的词形。实际上,成语用变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借形赋义,即将新的意思附加到一个既有的词形上,而原词形未必是个成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