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学生流行语与校园文化风尚

——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流行语为例

作 者:
黄涛 

作者简介:
黄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衡水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大学生在校园课余生活中使用着许多很有特色的流行语。作为在特定群体和环境中流行的词语,大学生流行语体现了大学校园特有的生活风尚,或真切地反映出大学生内心世界的某些侧面,大都带有较浓重的情感色彩。虽然有部分词汇透露出一些不良思想、情绪和风气,但大学生流行语的绝大部分是讲究技巧的、充满机智的语言,是特定群体的一种口头修辞和语言创新,说流行语一般是富于情趣和幽默感的表现。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和流行语也与校外社会青年流行语有共同的时代特征,体现了青少年社群整体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同时,大学生流行语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有的词语,体现了大学校园特有的生活风尚。大学生流行语的形成和密集运用与青年人尚奇好新、将“玩语言”作为一种时尚和消遣方式有关,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常有忧虑苦闷情绪的反映:他们常把说流行语当作排遣和化解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1](P42)。尽管大学生流行语有一些表现出消极思想或不良习气的词语,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大学生流行语的主体看作语言垃圾或语言污染。当深入到校园生活中,将这些词语还原到其存活的环境中时,我们就会对大学校园流行语有较为完整、真切和恰当的理解。下面根据笔者在人民大学所作的数次调查,具体展示近年来大学生流行语的传播、使用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校园生活风尚。

      一

      目前学界对流行语的概念尚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指一段时期内人们使用频率特别高并有新鲜感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在一定时期内的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反映了某一时期国家或社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些热点现象,实际上也就是“高频词语”。另一种理解将流行语限定为一段时期内在人们口头流行的时尚性词语,具有新颖性、俚俗性和生动性的一种口头语汇。本文所谈的流行语即属第二种理解。

      近年来笔者在人民大学做了多次校园流行语调查。先看2001年12月对部分二、三年级的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当时人大校园十大流行语依次为:“郁闷”“傻逼”“去死吧”“酷”“考G、考托”“QQ”“牛逼”“你考研吗”“有没有搞错”“上网”。这十大流行语中有几项涉及到大学生在课程之外的追求与爱好,其余是表明情绪或带有情绪的词语,反映出当今的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很大,心情焦躁,很多同学常有郁闷情绪。令笔者吃惊的是,大部分同学们都把“郁闷”作为流行语的首选。这10个词之外的流行语还有:“流食”(留学生食堂)“下东西”(从网上下载东西,也说“down东西”)“I服了You”“真恶(巨恶)”“出国吗”“好爽”“好酷”“好棒”“搞怪”“帅哥”“靓妹”“哇塞”“巨”“猛”“有事Q我”“你变态呀”“新东方”“分特(faint)”“倒”“晕”“老大”“无所”(无所谓)“美眉”“堕落”(指没好好学习)“白痴”“滚”“逃课”“挂了”“方便面”(容易“泡”的女孩子)“恐龙”(丑女)“混”“找扁”“受不了了”“一般般”“你有毛病”等。

      2002年4月、2004年6月、2006年6月,笔者在人民大学本科生中又进行了3次问卷调查,请被调查者列举自己和身边同学们所使用的流行语,并给出词语的用法、与词语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学生们在调查中列出并给以解释的有代表性的流行语可归纳如下:

      (1)“郁闷”:据称是近年来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流行语,表示内心的忧虑、烦闷、空虚、茫然、紧张等不快乐情绪。

      (2):“N”:“N”本是数学中常用的符号术语,表示不定数。近年来被青少年和大学生用来表示无限大、数量非常多的意思,如“今天阅览室的人N多”“他交了N个女朋友了”。

      (3)“FT”:英文“faint”的简称,意为“晕眩”。常被大学生用来表示异常的惊讶、不满、难以置信等多种感觉,是一种情绪夸张的表达法,如“我快要FT了!”“FT!”“真是太FT了!”有时也说“晕”。

      (4)“PH”:Pig Head(猪头)的缩写,调侃别人“脑子笨”。

      (5)“靠”“我靠”:本是港台电影如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中出现的一个对白用语,是经过改造的谐音形式的男性脏话,近年来常被青少年和大学生用来表示惊叹、愤慨、不屑等情绪,男女皆用。

      (6)“恐龙”:指貌丑的女性。开始常用于网上,后来其他日常生活场合也用。一个小群体的女生都貌丑,会被称为“天龙八部”。一个社区内的女性都貌丑会被称为“侏罗纪公园”。与貌丑女生约会的男生被称为“反恐精英”。

      (7)“翘课”:是“逃课”“旷课”的另一种说法。指为无关紧要的事或无故而不去上课。与后二词核心意义相同,但表达的感受不同,表示不去上课而没有惯常逃课应有的理亏心虚,有“堂而皇之”“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有技巧”“另有作为”的意味。有同学在作业中说,使用该词“让人觉得甚至让自己觉得,不上课是有正当理由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请假”。据称近年来“翘课”的说法已“全面替代”了“逃课”。

      (8)“挂”:指考试不及格。可能的语源有两个:一个是“挂红灯”的简称,因不及格的分数常用红笔打,称作“挂红灯”;另一个来源是黑话,影视片中的黑社会角色常用“挂”表示“死”,被学生借用,夸张地表示学生不及格后面临的“悲惨境况”。例如“怎么样?没挂吧?”“完了。挂了两科。”

      (9)“锤”:由马家爵事件而起的流行语,2004年春季流行。如“今天你锤了吗?”“你丫再折腾,看我明天锤死你!”

      (10)“QQ”或“Q”:“上网聊天”的流行说法。QQ本是腾讯公司推出的网上聊天用软件QICQ的简称。使用QICQ是大学生之间除了电话和手机之外的重要联系方式。例如:“我到你床上去Q一下下,你不介意吧?”“去Q吧,没人跟你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