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多义词是语言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研究涉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诸领域,同时,也涉及翻译、词典学等语言学的实际应用领域,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语言学文献对多义词的心理表征存在争议,主要涉及记忆中所储存的词义数目以及词义之间的连接方式。具体而言,关于多义词心理表征的观点呈两个极端:核心词义表征(core-sense representation)和独立词义表征(separate-sense representation)。持核心词义表征观的学者认为,记忆中只储存一个基本词义,而其它词义则是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对这个基本词义的在线扩展而得到的。相反,持独立词义表征观的学者认为,记忆对所有词义进行单独存储,在一定的语境中只有相应词义得到激活。还有学者认为,有些词义得到了表征,而不是只有一个核心词义或所有可能的词义都得到了表征,即调和观。这些观点各有其理论背景及实验支持。 2.核心词义表征观 核心词义表征理论主要想说明多义词词义是临时现象。词义在语境中可以得到扩展或引申,但这些引申义不是永久储存在心理词汇中的。持核心词义表征观的学者包括Nunberg,Caramazza,Grober,Rhul,Anderson,Ortony,Kintsch,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多义词词义进行高度抽象描述,借助语境实现具体词义。 Nunberg[1;2]的词义转换语用观具有代表性:明确的词义不应该是先期储存(prestored)在记忆中的;意义转换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语用现象,基于词语的多种用法。Nunberg称,将其中的某个用法指定为常用词义,而其它词义为其引申义的做法是没有依据的。他建议可利用语用原则扩展词义。根据 Nunberg的观点,在心理词典中得到表征的只是一个核心词义;各引申义是利用语用原则及合理的推断在语境中产生的,或是根据语境特征计算(compute)出来的。Caramaza和Grober[3]在他们的指令规则框架中研究了单词line的26个独立但相关的词义。他们通过聚类和尺度分析发现,这些词义可归入五个词义群,各词义群有明确的描述;EXTENSION(延伸)是line的底层抽象核心词义。他们认为,所有词义都与一个核心义相关,并且“恰恰是核心义被储存在line词义的心理表征中”[3:188]。Ruhl的单义观更加极端。他提出,词(甚至大多数同音异义词)只有一个单一释义;明确的词义既不是产生的也不是储存的。在一部有关单义现象的书中,Ruhl[4]探讨了这一范畴中的常用词,如动词go,get,take以及介词from,in,oh,并且提出,词典对这类词的词义划分“过于详细(overspecify)”。他认为,各单词只有一个“高度概括的意义”。必须通过更具体的使用来充实这一简要意义。核心词义表征观的其他支持来自于Anderson和Ortony[5]的理解构建过程。他们认为,理解不只是在语义联想网络中找到正确的词条,记忆是一种包括信息语境的构建过程。词汇网络包含核心信息,而语境提供了理解具体词义的其他必要信息。Kintsch[6]在介绍潜性语义分析(Latent Semantic Analysis)时指出,没有必要对(尤其心理词汇的)词义进行区分。词的核心义有清晰的解释,但在具体语境中有所限定。具体词义是在某些特定、典型的语境中产生的。在具体语境中,词义之间的差别或大或小,但始终存在。脱离语境的词义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东西。 持核心词义表征观的学者无疑受到了原型理论的影响。Wittgenstein在他的《哲学研究》[7]中批评了古典理论,认为“为了弄清一个一般词语的意义而不得不找出其所有用法的共同成分的想法束缚了哲学研究”,因为这种做法没有什么结果,并且不考虑具体情况,而这些具体情况本身就有助于理解这个一般词语的用法。许多语言学家借用原型理论的方法来解释词义。Fillmore[8]较早提出了原型词义的说法。除界限明确的原型概念之外,Fillmore还探讨了用兼容条件的分离成分组成词义的情况。一个词的用法在满足所有条件时最具备原型性,不满足任何条件时是异常的,而只满足一部分条件时就不是中心。例如,climb的意义就是分离成分“向上”和“攀登”的组合。Jackendoff[9]的解释更加详尽。他发现, Bill climbed up the mountain(+向上,+攀登)比Bill climbed down the mountain或The snake climbed up the tree更具备原型性。同样,Coleman和Kay[10]提出了动词lie的三个语义成分:陈述错误、说话者认定这一错误以及说话者有意欺骗。原型性随着三个成分的减少而降低。Lakoff[11]提出了另一种原型概念——群集概念。它是由几个较简单的范畴或认知模型组成的。Lakoff探讨了单词通过词义的引申可能得到的一系列词义。这些词义形成了一种呈辐射状的概念模型,它有一个核心范畴,其中汇集了类似“母亲”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模型,然后就是趋向边缘的范畴,即引申义。这些原型理论为核心词义表征观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核心词义表征观得到了心理语言学的一些实证支持。Williams[12]在一项词汇判断实验中发现,与语境无关的多义词词义在经过很长的延迟之后还很活跃。他将这一结果与同音异义词的研究结果 (与语境无关的同音异义词在启动后很快消失)进行比较后认为,多义词词义不可能像同音异义词那样被独立表征。可能性之一就是多义词词义共享核心。同样,Murphy[13]通过对自造词的研究表明,与已知词义较接近的新的引申义更容易使人接受。这说明多义现象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引申进行扩展。另外,这证明了人们可以在语境中创造新的引申义,而且并非所有词义都需要通过先期储存来理解。这一结论得到了对真实单词的临时用法研究的支持[14;15],而这些研究与核心词义表征观是一致的。有些研究者试图探讨概念知识和具体的体验是如何引导说话者系统地理解多义词词义的[16]。例如,说话者通过对介词on的自身体验和感知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如下图式:支持、压力、限定、覆盖。这就引出了空间介词on的各种多义用法。这说明on的各种用法不是随意的,而是通过存在于各种概念范畴的具体图式相互连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