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功能、用法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士宏,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讲师; 申莉,文学硕士,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内容提要:

”是表达疑问意义的语气词,但“”不仅可以作疑问标志,还可以充当假设/条件句标志和话题性成分标志。尽管“”的分布环境多种多样,但是它们这些用法之间有一个核心的功能——疑问句的标志,正是这种疑问标志功能把上述“呢”的分布、用法联系起来。本文从考察“”的句法分布入手,讨论这几种环境下“”的功能和用法,并从语言共性的角度探讨这几种标志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我们讨论如何利用“”在功能和用法上的联系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并提出建议。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 引言

      汉语中的语气词非常丰富,用法也相当复杂,其中“呢”(也可写作“呐”)的功能与意义就是一个十分有争议的问题。“呢”究竟可以表达哪些语法意义,可以用在哪些语用环境中,很多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如胡明扬(1981)、陆俭明(1984)、邵敬敏(1989)等;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呢”使用频繁,使用的语言环境不易概括,因此教师也常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把这个语气词的用法教给学生。学生也不能快速而准确的掌握其功能和用法。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必要认真地研究这个复杂而又很重要的问题。

      朱德熙(1982:209-213)根据“”的三种典型用法,把“呢”分为三个:

      (一)和语气词“了”“来着”等聚合为一组,用在陈述句中,表示句子的时态,“呢”表示持续的状态,如:

      (1)下雨呢。(原来就在下)

      (2)门开着呢。(原来就开着)

      上述句子中的“呢”为“”,可以简称作“时态呢”。

      (二)和语气词“吗”“吧”聚合为一组,用在疑问句中,标志疑问语气,如:

      (3)他昨天上哪儿去了呢?

      (4)今天开不开会呢?

      上述“呢”为“”,一般可以使用在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及反问句中,而不能用在是非问句中,跟是非问句的标志“吗”呈现互补分布的状态,可以简称作“疑问呢”。

      (三)和“啊”“呕”“诶”“嚜”“罢了”等聚合为一组,用在陈述句中,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如:

      (5)他还会开飞机呢!

      (6)味道好得很呢!

      上述“呢”为“”,一般和“还”搭配使用,或者是用在形容词作谓语的句子中,表示夸张的语气,有夸大和铺张的意味,“”和“罢了”的意义正相反,“”把事情往大里说,“罢了”把事情往小里说,可以简称作“夸张呢”。

      这种分类大致反映了“呢”的几种常见的用法,而且兼顾了它们的历史来源(注:本文考察的重点只是“”在共时平面的语法意义及用法上的联系,而不是“”、“”、“”的历史演变,很多学者认为这几个“呢”之间具有不同的来源,关于“呢”不同用法的历史来源可以参考齐沪扬(2002:113)所做的综述。)。但是这种分类仍有些粗疏,有些“呢”字的用例并不是非常整齐地对应于上述分类,有些用例也并不是典型的“”、“”或是“”,因此我们有必要更细致地考察“呢”在不同类别下的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本文主要考察与典型“”相关的一系列用法,并解释这些用法之间为什么会有一定的相关性,正是这种相关性导致其在形式上采用同一形式(formal identity),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相关性进行教学。

      一 “”的分布:从疑问标志到话题标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