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向性表达的认知研究及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龚卫东 烟台大学

原文出处:
国外外语教学

内容提要:

近年Israel从量值、语用蕴涵和梯级推理的角度研究极性表达及其分布规律,发展了分别由Fillmore和Kay和Fauconnier提出的关于极性表达的梯级模型(SMP)。然而,梯级模型尚未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即讲话人使用某些极性表达引导听话人依据认知图式进行梯级推理,但为什么当命题陈述符合认知图式的内容时,极性表达的使用反而不恰当?为什么讲话人在使用增强型极性表达时总是要违背认知图式中的规定?本文用“相对性准则”来解答这两个问题。本文首先分析相对性准则对极性和极量表达的管约,然后指出极性和极量表达的语用限制条件反映了交际中的认知推理对语用原则的顺应。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极向性表达(注:因polarity items(PIs)不仅包括单词(如no,not,even,still,doubt等),还包括短语和结构(如at least,let alone,even if/though,be surprised等),故本文将polarity items(PIs)译作“极向性表达”。)及其研究概况(注:根据本文需要,这里只简要介绍国外相关研究情况,国内研究概况将另文探讨。)

      极向是指语句命题的肯定(正向)和否定(负向)两极。极向敏感性(下简称极向性或极性)是指某些表达倾向于不均衡地分布于否定或肯定命题等极性语境中的一种属性。这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极向性表达(polarity items,PIs),就是指人类自然语言中具有极向敏感性的惯用表达方式,分负极性表达(negative polarity items,NPIs)和正极性表达(Positive polarity itemsm PPIs)两种。前者如anything,ever,all that,so much as,lift a finger,a bite等;后者如would rather,already,pretty等。

      Bolinger(1972:27-47;120)等编写的英语语法书,以及Pearsall的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1998:74;637;1066;1766)等词典通常都对极性表达予以用法提示。例如:NPIs多出现在含有否定词(如 nobody,nothing,never,hardly,few,rarely等)、蕴涵否定含义词语(如surprise,amaze,doubt等)的命题以及条件句中表示前提的小句、only的核心辖域、是非疑问句的焦点和由before,long after等引导的从句、修饰 few,most的定语部分等。PPIs通常只能用于肯定命题中。

      对PIs的研究在语言学的历史上颇新,最早对它进行阐释的是句法学和逻辑语义学,两个阵营都发轫于Klima(1964:264-323)用转换一生成语法学的方法探索英语的不定代词some和any的分布特征时的发现,即NPIs和否定词语必须“处于同一构式”。这相当于现代生成语言学的组构成分统领 (c-command)这一概念,即否定词语c-成分统辖NPIs。当代国际语言学界对PIs研究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准许关系问题,因此他们分别从言语使用的语法、语义、语用和认知等层面来探讨PIs的准许关系问题。

      生成语言学强调句法结构的作用,主要用c-成分统辖(Zwarts,1996:177-238)和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Progovac,1993:149-180)来解释NPIs的分布特征。语义学家们也想以准许关系来验证逻辑和语义关系在语法中的作用,Baker(1970:169-186)和Ladusaw(1983:373-392)等认为语法依赖句子逻辑属性的最明显证据就是表达的极向性。他们认为NPIs敏感的逻辑单调性(logic monotonicity)使其仅在下向蕴涵算子(downward entailing operator)的辖域内才能获准使用。在下向蕴涵的语境中,逻辑推理的方向是从一般到具体,从母集到子集。否定词语就是下向蕴涵算子之一。因此Ladusaw(同上)(注:为节省篇幅,本文凡出自前文同一作者同一文献的页码省略,只保留文献出版年份。)明确了 Klima(1964:264-323)提出的感应性(affective)特征的具体内容。但是,PIs的使用非常灵活,超越纯句法学和语义学的解释,它们的极向性所显示的复杂情况表明,在判断PIs的使用是否恰当时语用知识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语用学家们指出了语境参数、合作原则和语用含义对PIs使用的制约(如 Horn,1996:1-40; Kadmon & Landman,1993:353-422; Krifka,1995:209-257; Linebarger,1987:325-387),他们主要归纳和阐释为何未含有否定词语和下向蕴涵关系但又准许使用NPIs的情况。认知语言学家们从准许关系看到了梯级推理在语法中的介入作用(Fauconnier,1975:353-375;1978:289-301;1980:1-57; Fillmore等,1988:501-538; Kay,1990:59-111;2004:675-700; Israel,1995:162-173;1996:619-666; 1998:39-82;2001:297-331;2004:701-723),主要从PIs本身蕴涵的量值在梯级推理中的作用来研究 PIs的分布规律。

      Israel(2001:297-331;2004:701-723)的研究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动态,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关于PIs分布特征的梯级模型及其修正方案上。所以,本文先着重介绍Israel对PIs进行认知研究所提出的初始梯级模型及其修正方案(为便于讨论,本文将前者简称为模型1,后者为模型2);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思考,指出其理论模式尚需完善之处,同时提出我们的修改意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