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方环海,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文学博士。(江苏 徐州 221116); 甘露,徐州医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004)

原文出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连动式结构在汉语中很普遍,也是世界语言中一种广泛存在的语法结构,学术界对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充满矛盾与争议。现就现代汉语连动式的命名、存废、分类等三个方面进行述评,力图展示半个多世纪的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貌。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

      连动式是世界各个地区语言中一种广泛存在的语法结构[1]3,对这些语言中的连动式的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同样该结构在汉语中也很普遍,“大概在原始汉语里就有了连动式这种结构形式”[2],对该结构的分析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1898年的《马氏文通》已注意到动词连续出现的情形,提出“一句一读之内有二三动字连书者”要区分“坐动”与“散动”[3],但并未对该结构做专门研究。后来黎锦熙提出了“散动式”的说法,将动词的散动式分为三种[4]。事实上早期的语言学家确已注意到汉语的连动式现象,但对这种语言现象还是采用西方语言学的语法体系来解释的,因此汉语连动式研究并未被正式提出来。

      “连动式”名称的首次出现是在李荣先生根据赵元任的《国语入门》编译的《北京口语语法》一书中,原文是“动词结构连用式”,书中提出连动式的特点在于“动词结构的次序是固定的”[5]21,并对动词结构连用式与并列结构进行了比较,提出并列结构中动词的词序可以颠倒,但在连动式里不行。书中按照前后动词的语义关系将连动式分为六类。赵元任的连动式范围很广,既有两个动词结构的连用,又有介词结构和动词结构的连用。后来,许多语言学家如吕叔湘、王力、丁声树、张志公等都相继有对汉语连动式的研究成果。

      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对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一直存有各种不同观点,充满矛盾与争议。本文通过研究概括,就现代汉语连动式的命名、存废、分类等三个方面作出综述,力图展示半个多世纪的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貌。

      二、命名之争

      汉语连动式最初的得名,其依据是几个动词的连用,但在学术界这种动词连用结构的具体命名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下面介绍有代表性的几家观点。

      (一)连动式

      前文提到连动式的名称起于赵元任的《国语入门》,沿用于张志公、吕叔湘、丁声树等,尽管名称相同,但其所指范围有异。张志公认为连动式是“两个动作一前一后,连续进行”,又进一步指出“前一个动词代表先做的动作,后一个动词代表后做的动作”,并且“有的连动式表示有因果关系的连续动作”[6]。可见,这一定义侧重的是“连续的动作”或“有因果关系的连续动作”。吕叔湘提到连动式“两个或更多的动词属于一个主语”,且“连用的动词不容易分主要和次要”[7]。也就是说,这种观点侧重于强调同一个主语。吕叔湘甚至把动词的联合结构也算作连动式了,如“吃饭穿衣”。丁声树等也用了连动式的概念,认为“连动式就是动词结构连用的格式”[8],对连动式规定的范围较宽,以至于把介词结构作状语也包括在连动式之内。我们知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可构成各种结构关系,如:讨论开始(主谓结构)、停止争吵(动宾结构)、唱歌跳舞(联合结构)、匍匐前进(偏正结构)等。因此,丁声树等确有偏颇。

      后来一直采用“连动式”的名称的学者还有很多,如赵遵礼[9]、张静[10]、吴启主[11]、宋玉柱[12]、邢福义[13]、朱成器[14]、屈承熹[15]等。

      从以上的论著中可见,尽管汉语中名称都叫“连动式”,其所指还是有所差别的。有的侧重于形式分析,如吕叔湘,有的侧重于意义探讨,如张志公,各有侧重,这些研究使得我们看到了连动式的一些客观的语法特点。

      (二)连谓式

      20世纪60年代,在总结各家说法的基础上,王福庭认为各家所说的“连动式”分别从动词间意义或词类上说明连动式,都不妥当。从意义上说明,往往取决于个人看法,而从词类上说明,则接触不到语法结构的本质。因此他主张将“连动式”名称改为“连谓式”,“连谓式”所包括的内容比“连动式”更为丰富,且包含“连动式”。他指出“武震脱了鞋走进屋去”可以说成“武震脱了鞋”、“武震走进屋去”,这是谓语跟谓语的连用,是“连谓式”,另外他还提出对于将“我一只手打不过你”、“我肚子疼不出去了”这类句子,谓语成分中包括非动词性词语,却将其称为连动式不合适,称为“连谓式”就不会产生矛盾了[16]。但赵元任认为,连动式不是两个谓语的连用,而应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可作谓语,还可作主语、定语、宾语等其他成分,认为还是要称连动式[17]。二者的纷争在于王福庭是从句子的角度说的,而赵元任则是从词组的角度说的,因此,就有了这种结构到底是指“连续的动词”,还是“连续的动作”,还是“连续的谓语”的不同看法。

      (三)连谓结构

      朱德熙提出了连谓结构的名称,指出“连谓结构是谓词或谓词结构连用的格式”,并特别指出,这里的“谓”指的是谓词而非谓语[18]160-162。因此,书中将介词结构及形容词性结构都看作是连谓结构的一个直接成分,如:

      (1)怪你自己|粗心。

      (2)嫌这件衣服|花哨。

      (3)在草地上|躺着。

      而在今天看来,例(1)(2)中的“粗心”以及“花哨”这两个形容词作为宾语补足语更为恰切,例(3)中“在草地上”看作是地点状语更好。由此说来,朱德熙的定义及所指有不当处。

      (四)连动词组、连谓短语与连谓词组

      胡裕树从词组的角度上对这种结构进行考察,提出“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它们之间没有主谓、联合、动宾、偏正、补充等关系”,这样的词组叫做“连动词组”[19]。黄伯荣、廖序东则提出是连谓短语,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词语连用,在意义上每个都能与同一主语发生主谓关系,谓词性词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20]。黄伯荣、廖序东的定义与胡裕树的认识不同在于他们的定义用的是“谓词性词语连用”,而胡裕树用的是“动词连用”,这样说来,黄伯荣、廖序东的定义范围要大于胡裕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