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通州方言的过渡特征研究

作 者:
顾黔 

作者简介:
顾黔,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江苏通州方言处于江淮官话与吴语的过渡地区,其方言归属学界历来存有分歧。我们在该地发现了浊音送气或者说清声母送气带浊流的音读,这种介于清浊之间的语音形式,为我们揭示汉语语音史上的“浊音清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现实的线索,浊的成分可以看作阳调类声母产生送气的前提条件。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字号:

      一、导言

      通州是江苏境内长江北岸环绕南通市的一个县,东接海门,西为如皋,北邻如东。这一地区东南部由长江泥沙冲积而成,其方言处于江淮官话与吴语的过渡地带,情况复杂多样。该地方言的归属,学界历来存有分歧。

      1999至2001年,我们在通州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田野实地调查,发现了浊音送气或者说清声母送气带浊流的音读,这种介于清浊之间的语音形式,为我们揭示汉语语音史上的“浊音清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现实的线索。

      我们在通州、南通、如皋和如东调查了170个点的方言,其中通州深入到乡村地区,每个乡镇选择3到5个村。根据以往的材料,以及当地方言学者提供的信息,此地方言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南通官话,即图1江淮官话区,韵母系统有一些特别的元音,声母阳调类不论平仄一律送气。

      第二类型:是一个混杂的过渡的地带,见图1,当地人称为“通东话”。学界当时普遍认为它是吴语,因为有浊音。通州县城金沙就位于这一地带西侧。

      第三类型:典型吴语,即图1“纯吴语”与“海门吴语”,是一种相当保守的、有8个调类的吴方言。此地滨江靠海,成陆最迟,最先来此耕作的主要是江南崇明、太仓、松江等吴语区的垦民。

      

      图1 通州方言分布图

      1999年夏,我们沿着第一和第二类型也就是“清浊对立”的界线进行初步调查,发现这条分界线基本清楚。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那次我们在第二类型的区域里调查到三个点的“浊”实际上是清音送气带浊流,也就是说浊的成分是送气的,如表1“病”的发音之类,与典型吴语的“浊音不送气”很不一样。因此,我们打算进一步了解第二类型的分布范围以及它的实际方言面貌,2001年夏我们在通州全境展开布点密集的调查,发现第二类型的方言是一个“渐变”的过渡地带,并且通东话除了“浊”这一点与吴语相类,其他的音韵特征反与第一类型的南通官话更为接近。把它归为吴语,比归为官话更加勉强。其性质很可能是一种“保留浊音的官话”的“活化石”。

       下文我们通过几个典型词例的考察,具体说明这一情况。

      表1 通州地区“病”发音举例

      

      二、通州“茶”的过渡性变体

      通过“茶”字声母的考察,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三个类型方言的分区。如图3所示,西边第一类型(南通类型)“茶”声母一律为清音送气。第二和第三类型都有浊的成分,但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图2 通州“茶”形式

      (一)典型吴语浊音声母均未腭化,为/dz/或/ts /,而第二类型却发生了腭化,见地图中有/j/声母者。

      (二)第二类型和第三类型的“浊”有不同的声学特征,第三类型是典型吴语的浊音不送气,而第二类型的几个点为送气带浊流(见图2、表2中的点)。

      

      图3 通州“袋”的形式

      表2 通州地区“茶”发音举例

      

      因此即使第二、第三类型同有“浊”,他们之间还是可以清楚地区分开来。

      三、通州“袋”的过渡性变体

      图3显示,在通州“袋”最普通的官话形式是/t‘a/。请注意,其韵母是[a],而不是官话通语里的[ai]。这是由于通州元音推移而产生的(注:关于南通通州元音推移理论,详细讨论请参见将于近期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在/t‘a/占优势的地区东面,是方言混合地区,我们发现不少方言点,发生了元音推移,元音是推移之后的[a](官话属性),而声母是浊流(吴语属性)。再往东往南一点即进入纯吴语区,韵母为吴语的通常形式,所有点的声母均为浊的,各地比较一致,未见例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