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0 “在现代汉语里,‘去’字或者表示古代的‘往’(你不去,我去),或者表示古代的‘之’和‘适’(去上海,去苏联),这样就造成了和古代相反的意义。”(王力,1980:556)“去”之古今词义的殊异,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然而,“去”为何会产生一个与原义几近相反的“往/至”义?这是本文想解决的问题。 1.1 关于“去”的词义演变,已有的讨论可归为三说。1)“去”前有方位名词规约说,以杨克定(1988)为代表。(注:孙占林(1991)也赞同规约说,只是他还强调“动词+名词+去”(如《汉书·沟洫志》“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结构的影响;徐丹(2005)也主张“去”前方位名词规约说。)他认为“溃围北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北去’就是向北而去(不是离北而去),‘北’是终点方向(不是起点)”,“去”前的方位名词对“去”的方向作了明确限制,因此“去”含有“往”义。2)“去”后无方所宾语
,以王国栓(2002,2003)为代表。他认为“《左传》时期‘去’还基本上带方所宾语,而到了《史记》时期‘去’带宾语就已经很少了”,“在‘去’从离义到往义的产生过程中,‘去’有一段时间不带方所宾语”,“‘去’不带方所宾语是转变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就有可能由强调离义变得不强调离义,再进而产生往义”。3)“去”与“至”、“到”连用
,以朱庆之(1992)为代表。他列举“诸佛本从何所来?去至何所?”(《道行般若经》)、“昔有二人从师学道,俱去到他国。”(《旧杂譬喻经》)等例证,认为“‘去至’和‘去到’里的‘去’仍是‘离去’的意思”,“但是这种用法很容易使‘去’沾染上‘至’、‘到’的‘往’义。”(注:拙文写毕,看到崔达送(2005)的相关论述,他结合“去”进入连动式在《史记》中剧增的事实,认为“去VO”的产生直接促发了“往到”义的产生,他的观点值得参考。) 1.2 对以上三说,我们怀有程度不同的疑问。1)对“规约说”的疑问是,自殷商甲骨时期就有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注:如“庚辰侑人,允其东飨?”(《甲骨文合集》33241)、“其西逐,擒?”(《甲骨文合集》28791)。)如果说“去”的词义会因为方位名词的修饰规约而发生变化,那么为何“去”没有在先秦就产生出“往”义,而偏偏要到汉代才产生出“往”义?且“去”前有方位名词修饰的结构并不多见,一种弱势结构能否促成词义的变化也可商榷;再就杨文所举《史记》的例子来看,其中的“去”仍可理解为“离开”义。2)对“引发说”的疑问是,“去”后无方所宾语之所以会发生歧解(既可理解为“离”、也可理解为“往”),乃是以今律古而造成的假相,在“去”还未有“往”义的时期,时人并不一定会产生歧解;从王文对历时语料的调查来看,从汉代开始“去”带方所宾语的确比以前少,至于说历史上“‘去’有一段时间不带方所宾语”,这一点连他本人也承认“在语料中我们恐怕很难找到‘去’绝对不带宾语的时期”。3)“沾染说”从语料事实出发,相对而言较有说服力,因为中古“去至”、“去到”连用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语言连用中发生词义沾染也并不罕见。但是词义沾染必须要有条件,并非任何连用都会发生沾染;况且在“去至”、“去到”等组合中,即便发生词义沾染,“去”也只能沾染“至到”义而无法产生“往”义;此外,即使承认词义沾染,也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中古会出现给词义沾染提供温床的“去至”、“去到”等组合形式? 二 2.0 应当承认,“去至”、“去到”等组合的出现,是“去”之“往/至”义萌生的土壤;“去至”、“去到”等形式在中古涌现,是汉语历时发展的必然产物。 “去至”、“去到”等是表达运动位移(motion)的动词组合,一次运动位移类似一个行为事件(action)。一个典型的行为事件,遵循时间顺序(temporal order),依次拥有“始态(inchoation)”、“变化(change)”、“结果(result)”三要素;一次完整的运动位移,遵循空间顺序(spatial order),依次也有“起点(source)”、“路径(path)”、“终点 (goal)”三要素。两者分别按时、空顺序而展开,对应经历三个相似的阶段。一次完整的运动位移,可以图示如下:
A(○—→)表示离开起点,上古常用动词“去”表达;B(—→)表示趋向路径,上古常用动词“往”表达;(注:空间位移的方向也可以完全相反,那样B就表示朝向话语参照点的方向,上古常用“来”等动词表达。)C(—→●)表示到达终点,上古常用“之、适、如”等动词表达。(注:确切地说,“之、适、如”是表达终点兼含路径的动词,请参下文。表示到达终点,上古也用“至、到”,但在某些强调到达行为的句式中,一般不用“至、到”,请参看注⑥。)上古少见完整(即ABC三要素俱全)的运动位移表达式,多是不完整(即ABC三要素不全)的运动位移表达式,主要有如下五式: 1)A式(表示离开起点):孟子
齐。(《孟子·公孙丑下》)|请身而
。(《晏子春秋》卷一) 2)B式(表示趋向路径):佛肸召,子欲
。(《论语·阳货》) 3)c式(表示到达终点):齐闵王将
鲁。(《战国策·赵策》)|
长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齐使者
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