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比较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汉语四声别义的,是贾昌朝的《群经音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但是贾氏只整理、研究了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四声别义资料,所以他把自己的书命名为“群经音辨”。一般人研究汉语的音变构词,往往以贾氏整理的材料为基础,对先秦以后的音变构词材料注意得不够。有人看到贾氏整理的音变构词的大量的配对词在后代消失了,就得出结论:单音词的音变构词是上古汉语特有的构词现象,中古以后由于双音词的急剧增加,单音词的音变构词渐渐失去构词能力,以至衰竭。其实,先秦以后的大量材料可以证明,从战国时代以至明清,甚至现代汉语方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单音节音变构词的配对词,其中有不少未见于早期文献,是后起的构词现象;有的虽见于先秦,但一直沿用至今,却被人忽视了。秦汉至今,音变构词法应该没有先秦能产,因为结构构词法的逐步兴起以至发展壮大,不可能不对音变构词法产生巨大冲击。但是汉语史上,音变构词法并没有销声匿迹,事实上仍然产生了大量的滋生词。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限于篇幅,本文只取十例作重点论证,以见一斑。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 两汉至明清的音变构词例证 【攀:搬】 “搬”作“挪动,迁移”讲是一个后起字。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此字最早的书证是唐代才出现的;其异体字“搫”(跟作“除,扫除”讲的“搫”字同形)最早见于宋代。这个“搬”又可借“般”字来记录,最早的书证也是唐代才出现的。总起来可以说,“搬”是隋唐时代才造的字。《正字通》手部:“搬……今俗音般,作搬移、搬演字。” 今考“搬”是“扳”的滋生词。《玉篇》手部:“攀,普姦切,援引也。扳,同上。又布间切。”《广韵》布还切:“扳,挽也。《公羊传》云:‘扳隐而立。’又音攀。”《集韵》逋还切:“扳,引也。《春秋传》‘扳隐而立之’。”“扳”义为“牵引,挽引”,跟“搬”词义极近;其“布还切”一读,跟“搬”读音相同。 “扳”作“援引,挽引”讲上古已出现。《礼记·丧大记》郑玄注:“承衾哭者,哀慕,若欲攀援。”十三经本作此,陆德明《经典释文》“攀援”又作“扳援”:“扳,本又作攀,普班反,一音班。”《公羊传·隐公元年》:“诸大夫扳隐而立之。”何休注:“扳,引也。”《释文》:“扳隐,普颜反,又必颜反,引也。旧敷间反。”《宣公三年》:“帝牲不吉,则扳稷牲而卜之。”何休注:“更引稷牲卜之,以为天牲。”《释文》:“则扳,普颜反,又甫姦反。”《十二年》何休注:“先入舟者斩后扳(按,十三经本讹作‘板’)舟中指,指隋舟中。”《释文》:“扳,普颜反,又必颜反。”由此可见,“扳”作“援引,挽引”讲中古有帮滂两个声母读法,但不区别词义。上面四例,普班反、普颜反、敷间反是一组,声母是滂母,韵属删山二韵,声调是平声,折合为今音pān;音班、必颜反、甫姦反是一组,声母是帮母,韵属删韵,声调也是平声,折合为今音bān,跟“搬”同音。 由“扳”滋生为“搬”可以处理为特指构词:“扳”是“牵引,挽引”的意思,特指移动物体的位置(多指笨重的或较大的),就是“搬运”的“搬”。 【攀:襻】 “襻”作“系衣裙的带子”讲大概出现于六朝。例如南朝梁王筠《行路难》:“襻带虽安不忍缝,开孔裁穿犹未达。”今考“襻”为“攀”的滋生词,作“牵挽,抓住”讲的“攀”滋生出义为“系衣裙的带子”的“襻”,词义上的发展线索明显:由于“襻”的牵引作用,就能把衣裙系牢。语音上,“攀”是平声,“襻”是去声。这属于变调构词。 早已有人看出“攀:襻”之间的滋生关系。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二:“作襻,攀慢反。《考声》云:‘衣襻也。’《古今正字》从衣攀声。”卷八十一:“一襻,攀慢反。《古今正字》云:‘衣挂肩曰襻。从手,从攀,攀亦声也。’”可见《古今正字》已把“襻”处理为会意兼形声字,实际上就是提示了“襟”和“攀”之间的语源关系。 “攀”作“牵挽,抓住”讲读平声。《庄子·马蹄》:“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闚。”《释文》:“攀,本又作扳,普班反。”由此变调构词,义为系衣裙的带子,字作“襻”。《玉篇》衣部:“襻,普患切,帅下系。”《广韵》普患切:“襻,衣襻。”《集韵》普患切:“襻,衣系曰襻。”按:攀,《广韵》音韵地位是滂母删韵开口二等平声;襻,《广韵》音韵地位是滂母谏韵开口二等去声,两个字声母和韵母全同,只是声调有差别。庾信《镜赋》:“衫正身正,裙斜假襻。”这个“襻”跟“缦”都是去声相押。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男寒涩诗书,妻瘦剩腰襻。”其韵脚字是:惯、慢、间、办、绽、患、宦、晏、雁、赝、骭、丱、瓣、豢、谏、讪、涧、
、擐、虥、幻、苋、汕、篡、刬、襻、谩、薍、栈、盼,全是去声。由此可知,“攀:襻”的变调构词是中古时出现的。 【攀:鋬】 “錾”作“器系,器物上供人牵挽的部分”讲,据《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990年版)、《汉语大词典》,最早见于宋人的著作。今考“鋬”是“攀”的滋生词。“攀”是“牵挽,抓住”的意思,“鋬”是“器物上供人牵挽的部分”的意思;一个是动作,一个是动作的对象,意义相关。攀,是滂母删韵二等平声。鋬,最早收录此词的字书是《集韵》,普患切:“鋬,器系。”是滂母谏韵开口二等去声。“攀:鋬”声母和韵母全同,只有声调不同。可见,由“攀”滋生出“鋬”属变调构词。宋王黼《宣和博古图录》卷七:“周凫尊……重三斤九两,有流有鋬,阙盖无铭。”滋生词今仍沿用。《现代汉语词典》:“鋬pàn,器物上用手提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