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现代汉语里表示比较有很多种句式,句式“A跟B(不)一样(X)”是其中的一种。这个句式可以表示两种事物或性状在某一方面相同、不相同或相似。A、B表示相比较的两种事物或性状,可以是动词性词组,也可以是名词性词组或代词。如果是名词,一般是定指的,如专有名词或代词领属的名词、时间名词等。X是比较点或曰相似点,可以是动词(词组)也可以是性质形容词。X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不过它的隐现是有条件的。此外,“A跟B一样(X)”并不能简单地在“一样”前面加“不”改为否定式。这一点此前似乎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未能对此加以比较充分的说明,以致留学生出现“我们的宿舍跟教室不一样暖和”这样的偏误。 本文试图对“A跟B一样(X)”及“A跟B不一样(X)”中充当X的成分及其隐现情况做一些考察,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一 “A跟B一样(X)”中“X”的隐现 “A跟B一样”句式可表示实比,也可表示虚比(注:“实比”和“虚比”这对概念引自刘焱(2004:39-40)。)。实比,即A和B都具有客观等值性;而虚比中的A和 B则在某方面具有相似性,多是比喻性的,常带有夸张的意味。例如: (1)教念经也跟教书一样,师傅面前一本经,徒弟面前一本经。(注:本文例句大多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提取,谨致谢忱。) (2)妹妹跟哥哥一样,每天下地干活。 (3)别看我现在这个样子,小时候我可跟豆芽菜一样。 (4)这儿的电话呀,跟这儿的耗子一样,老打不着。 例(1)和例(2)是实比,“跟”既可以换成“和/同/与”,也能用“像”替换。例(1)比较的是两种行为“教念经”和“教书”,这两种行为都属于“教”这一语义范畴。例(2)比较的是“妹妹”和“哥哥”这两个人,它们同是表亲属称谓的名词。例(3)和例(4)是虚比,“跟”往往也可用“像”替换,“一样”还可以用“似的”替换,也就是说,表虚比可以用“A跟/像B一样/似的”句式表达。例(3)中“我”和“豆芽菜”,一个是人,一个是物,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但在“细长、瘦弱”这个特征上有相似性,两种事物仍具有可比性。例(4)中的“电话”和“耗子”也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但在“打不着”这一点上相似。 然而,实比和虚比的界限有时并不是截然分明的,A和B的语义范畴越接近,实比性就越强,反之,则实比性就减弱,虚比性变强,从比较向比喻靠拢。例如: (5)张姨的丈夫跟爸爸一样,是什么“地质队员”,老不回家。 (6)搞理工跟搞文艺一样,需要想像。 (7)让他睡在里面就跟睡在摇篮里一样。 (8)你房里竟黑洞洞的跟敝处地狱一样! (9)那天凤霞被迎出屋去时,脸蛋跟番茄一样红。 (10)听腻了的话,就跟破留声机片一样,听着教人伤心! 例(5)“张姨的丈夫”和“爸爸”大范畴都是“人”,其次都是“男人”,而且都是“丈夫”,无疑是最接近的同一范畴,是实比;例(6)“搞理工”和“搞文艺”大范畴相同,都是做一项工作,但次范畴不同,一个是“理工”,一个是“文艺”,不过还应该是实比;例(7)“睡在里面”和“睡在摇篮里”大范畴都是“睡”,但实比性显然不如前两句强;例(8)“房间”和“地狱”,都属于“处所”这个范畴,但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一个是虚构的,是偏向于实比还是偏向于虚比较难断定;例(9)“脸蛋”和“番茄”,虽然都是物,但一个是人身体的部位,一个是蔬菜,显然是虚比;例(10)“听腻了的话”和“破留声机片”也明显属于不同范畴,肯定是表示虚比。因此,我们认为“A跟B一样”句式的实比和虚比之间的渐变关系是由句式中A、B的语义范畴的接近程度所决定的:二者的语义范畴越接近,句子的语义越倾向于实比;二者的语义范畴越远,句子的语义越倾向于虚比。 “A跟B一样”后还常常带上比较点/相似点,我们用X表示;相应地,带有X的句式可写作“A跟B一样X”,如上举(9)(10)二例。再如: (11)他十五六岁就能画得跟拉斐尔一样好,但却要花60年的时间才能画得跟小孩一样。 (12)山头没法挖工事,泥土跟石头一样硬。 (13)他说,尼克松总统跟约翰逊总统一样坏。 (14)苏叶子不能跟奶奶一样悲伤,因为苏叶子的日子都是愉快的。 (15)他想方设法,要大家也跟他一样起劲。 (16)你跟他一样有进步的愿望。 在这种句式中,如果所在的语境能够体现X,那么X的隐现是比较自由的。如例(11),前一小句带有 X,后一小句就没有出现X,但根据语境我们可以补出X——纯真(好)。上文例(2)也可根据语境加上X——勤劳,把句子改为“妹妹跟哥哥一样勤劳,每天下地干活。”因为“每天下地干活”就是勤劳的表现。相应地,例(12)中的“硬”也可以省略,改为“山头没法挖工事,泥土跟石头一样”而不会造成歧义。因为众所周知,石头的特性是“硬”,泥土相对于石头的特性是“软”,“山头没法挖工事”那显然是指泥土跟石头在“硬”这个特征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