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缘起 梅祖麟先生(1988)认为“在各种可能的搭配中,似乎没有一种方言把‘著’字用作介词和完成貌,而不用作持续貌。除此之外,各种可能的搭配都在汉语方言中出现。”“青田话是唯一能够把‘著’一字三用的方言,这类方言罕见可能是功能负担(function load)不能太重的原因——同一个虚词,如果担任几种不同的语法功用,容易引起语义的混淆,于是某些功能就被其他虚词替代。”乌鲁木齐汉语方言中的“底”,作为一种体貌标记,所承担的语法功能比较多,不仅作为持续体标记和方位介词,而且在有限制的句子里也承担完成体标记作用。另外,也作为定语、补语、状语标记的承担者。本文想探讨为什么乌鲁木齐方言里会出现一个承担如此众多语法功能的虚词,以及它和“著/着”的关系如何。 乌鲁木齐方言里的“着”自成一类。有
两种读音,都只作为动词使用,不作助词使用,或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在乌鲁木齐话里不用“着”表示持续和进行的标记。表示这个语法意义乌鲁木齐话用“底”。乌鲁木齐话作为动词使用的
有如下用法:(1)接触;挨上:车坏到戈壁滩上咧,前不~村,后不~店底,可把人急死咧。(2)感受,受到:外头下底呢,得拿上个伞,小心~凉咧。(3)燃烧,也指灯发光(跟“灭”相对):炉子~底旺底很/房子里头这么黑,灯也拉不~。(4)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灯点~咧/找~咧/走路仔细些儿,嫑摔~咧。(5)入睡:他能睡底很,头一挨枕头就~咧。
义为引来麻烦:这个娃娃成天不学好,迟早得~活呢。 贰 乌鲁木齐方言“底”的一般功用 乌鲁木齐话的“底”读做
和轻声的[·ti]。
有两种用法,一、用作名词的构词,如:“锅底”、“箱底子”、“碗底底子”、“油底子”、“鞋底子”;二、用作方位词,如:“床底下”、“桌子底下”、“箱子底下”等。 本文主要讨论乌鲁木齐话读作轻声的“
”[·ti]。乌鲁木齐话“底”[·ti]的用法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相当于北京话的“的”、“地”、“得”、“在”、“到”、“着”,但用法不尽相同。 2.1 构成“底”字短语修饰名词,除连词、助词、叹词外,各种词语都可构成“底”字短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相当于普通话的“的”。 ①书在桌子底下~箱子里头搁底呢。 ②电视机~天线有毛病咧,光看底个人影影子在里头晃哒底呢。 ③北京~天气现在也了不得咧,一春上风沙
比新疆还劳刀厉害呢。 ④偷你们~呢,又莫偷我~,我管上那么多呢。 ⑤都快50~人咧,还莫结婚底。 ⑥觉摸感觉~咋么个?好些了吧? ⑦你说下~那个人这儿莫有底。 ⑧想去~人多底很,我都莫让去底。 例句①-⑤是名词、方位词、代词、数词组成“底”字短语,修饰名词,例句⑥是动词“觉摸”组成“底”字短语做主语,做“咋么个?好些了吧?”的话题。例句⑦、⑧是动词组成“底”字短语,修饰名词和代词。 2.2 构成“底”字短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是状态副词的标记。相当于普通话的“地”。 ⑨肚子饿零干咧,逮住好底能不美美~喋猛吃给一顿吗? ⑩手里头底碗端好,款款~搁到桌子上,嫑打掉咧。 (11)直直~往前走,到咧生产队门上喊一声他就出来咧。 (12)立立马上~走,再不走,我可就翻脸咧。 (13)满满儿~倒上,我得跟他好好儿~喝上几杯。 (14)冰箱闲闲儿~搁底那下儿那儿一年咧。 (15)揪片子一种饭食酸酸儿~做上好吃底很。 乌鲁木齐话做状态副词标记的“底”,一般都加在单音节重叠形式之后,如⑨-(12)或在单音节重叠形式后面加上“儿”然后再加“底”,如(13)-(15)加“儿”后语气显得比较客气。 2.3 构成“底”字短语代替名词。修饰名词的“底”字短语在句子里往往可代替整个组合。 (16)吃~/喝~/穿~/玩~/用~ (17)我底字典莫拿,把你~让我看一下。 (18)养咧生了两个丫头,大~十七咧,小~才八岁。 2.4 表示补充修饰的“底”,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是动词补语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