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媒体正面临传播媒介由硬及软、内容生产由宏及微、运营模式由封闭到开放三个转变。 所谓传播媒介“由硬及软”,主要是指媒介介质重心在今天越来越落实在一种专业、整合及资源配置的能力上,而不是一种物理的渠道介质形态上。过去,我们如果想把一个视频跟更多的人分享的时候,必须要借助一个电视台这样的物理属性的一个传播平台,才能够跟更多的人去进行分享,但今天只要有一个简单的DV就可以上网,跟很多人来进行无障碍的视频分享。在今天传播的通路极其丰富、选择极其多样的情况之下,媒介的概念就越来越脱离一个单一的物理介质的涵义,而向着一种专业化的能力倾斜了——采集和聚合内容资源的专业能力、筛选、把关和制作内容的专业能力以及根据特定的传播目标配置渠道资源、组合营销手段的专业能力。像江南春这样的某个渠道的运营商,它越来越不具有传媒的属性,而只是渠道运营商的一种专业化服务,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它只是传媒的一个基础性的技术提供者、支持者而已。未来的传媒工作者或者传媒机构,很大程度上它不是表现为他运用某一个媒介,而是说他对于传播市场资源的吸聚能力、整合能力、传播能力。实际上,现在传统媒介所遇到的困难、困境提醒我们,你拘泥于一种媒介的物理属性的这样一种运营模式、运营观念,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了。因此,现阶段不仅仅是印刷媒介面临着一种困境,其实也包含着传统的电视、广播等等各种各样的媒介渠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都会遇到同样的困境。它意味着对于媒体和媒体人而言,传统意义上最为重要的介质平台的坚守,现在可能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第二个变化就是内容生产由宏及微的改变。所谓的“宏内容”它是相对于“微内容”而言的,过去我们所处理的所有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宏内容”,因为我们的传播通路有限,我们的内容生产和供给能力有限,我们给社会提供的都是社会普遍需要的、共性需要的那种内容、那种材料。但是今天在传媒领域正在发生的重大生态改变之一就是微内容的聚集和崛起。依靠着新的传播技术、新的传播通路,那些过去被我们忽略不计的微内容、微力量、微价值重新聚拢起来,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而这种巨大的社会力量,成为媒介业未来可以开发的最重要的内容宝库。在宏内容方面,传播市场已经竞争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饱和的平台发展期。比如说以我所熟悉的报业为例,为什么会出现共同性的这种同质重复的困难,不是大家不想个性化,不是大家不想差异化,而是说传统的市场定位、读者定位、受众定位这方面的这种方法、指标本身发生了问题和困难,报纸对用户的分类是按照地缘或者业缘等等这样的一种单一指标来进行划分的。这种受众定位的方式已经失效,致使所有的媒介通过传统的市场调查所获得的受众的面目千篇一律,因此,便导致了内容提纲上的同质重复。必须用新的受众分析技术来替代传统的受众定位技术。如“数据库营销”和“消费者日记”等等。 第三个转变就是运营模式由封闭到开放这样一种转变。过去,国内媒介运营很多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为一种封闭的思维和运作逻辑。比如说新媒介的运作,它更大程度上是要体现自己的技术特性。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往往是非常个性化、非常前卫的。不过,我坚持认为,新媒介只有在对传统媒介、传统内容、传统价值充分有效地吸收、覆盖和利用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形成自己有效的盈利模式。而今天新媒介的盈利模式之所以成功者寥寥,很大程度上是它们对于传统媒介的核心价值吸收、利用非常有限所造成的,而能够形成新媒介来取代传统媒介的一个必经之路,就是它逐渐诠释和利用传统媒介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