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 1002-5685(2007)01-0050-05 媒体俯视效应的产生 1.新闻从业人员生存状况 根据《2005年北京市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与企业人工成本状况》(北京市劳动保障局编辑出版)的调查显示,北京市大众媒体中“文字记者的平均月薪是4003元,而摄影记者则为5095元。”年薪分别为48036元和61140元。 这是官方的调查,实际上的情况可能有一些出入。2005年11月11日中国人力资源网《媒体行业薪资调查:35岁为记者收入的高峰期》一文称,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时尚类平面媒体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薪酬福利调查。调查显示,主编年薪最高可以达到30万元,至少在普通编辑的薪酬基础上翻五番。 可以说,现在的媒体从业人员已经实际上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领”。 2.媒体受众生存状态 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从1978年以来,平均工资有了比较大幅度的增长。北京市2005年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808元[1]。 一个地区平均工资水平是否代表了当地大众媒体受众的收入水平?根据喻国明《市场的细分与报业的行动空间——北京居民读报情况和读报意愿抽样调查的研究分析报告》调查显示,媒体受众的收入构成:《北京青年报》读者群的人均收入水平最高,为957.8元,比北京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高出9.3个百分点;《北京晨报》读者群的人均收入水平居中,为911.3元;相对而言《北京晚报》读者群的人均收入水平最低,为885.3元——大体上与北京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相接近。可见,大众都市媒体的受众收入水平,基本上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相当。 3.媒体俯视效应概念的提出 相当情况下,大众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学历、社会阅历等等方面远远高于其受众的平均水平,这使得媒体在实际的新闻选择、关注焦点、谈论话题上处于一种俯视状态,我们称之为媒体的俯视效应。 当然,也有一些媒体的情况正好相反,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学历、社会阅历等等方面远远低于其受众的平均水平,这使得媒体在实际的新闻选择、关注焦点、谈论话题上处于一种仰视状态,我们称之为媒体的仰视效应。媒体从业人员与受众之间的不对等,可以统称为媒体的非平视效应。 本文只讨论新闻从业人员因平均收入高于受众而造成的俯视效应,其他形式的效应将在别文中讨论。 4.媒体俯视效应的现状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大众文字记者和图片记者的年薪分别为48036元和61140元甚至更高,而2005年北京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2808元。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高达1.5倍至1.9倍,甚至更高。 可以说,北京市大众平面媒体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俯视效应。 这些数据虽然是针对北京进行的调查,但在全国有一定普遍性。根据《21世纪人才报》2003年3月27日文章《薪酬调查:媒体人收入有多高?》的报道,“西安的主流媒体,其从业人员工资与当地整体工资水平相比较而言应该是很不错的。……一个记者的工资可以拿到3000多块钱,如果是非常优秀的记者,其工资达到5000元也是大有人在的。” 媒体俯视效应带来的结果及解释 1.受众的“被迫关注”和“关注缺失” 不同的收入除了可能喝着不同的饮料、吃着不同的东西、穿着不同的衣服外,对于新闻、媒体的态度,他们关注的焦点事件、关注的方式和反应会有什么不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做的《[社科院调查报告]四:互联网的影响(部分)》显示:“个人收入不同,选取的网络新闻也差异显著。总的来看,收入越高的网民阅读的网络新闻越多。除了娱乐新闻以外,收入越高的网民,阅读国内外时事、社会生活、财经新闻以及体育新闻的比例也就越高。而娱乐新闻是最受欢迎的网络新闻内容,正如我们在前面分析过的那样,平均有超过65.5%的网民阅读娱乐新闻。”看来,收入的不同,也会反映到新闻的选择和关注程度上。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收入受众对大部分新闻的选择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说,收入有明显差别的受众和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的关注点显然是不相同的。 这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以得到论证。“把关人”理论提出者库尔特·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W.兰斯·班尼特在《新闻:政治的幻象》中称,“‘把关’的含义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如何决定把谁的声音以及把何种事实放进新闻。这种过程也就是决定报道什么、采访谁,以及报道他们的哪些言论、强调新闻的哪些要素的过程。” 媒体从业人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体的内容,他们是受众获得信息的“把关人”,他们的“新闻口味”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体风格。因为,相对于受众来说,新闻从业人员是具有主动性的。梁衡在《记者修养与记者工作》中这样描述记者的选择性,“记者可以完全有自由选择写这篇稿而不写那篇;同是一个地方它可以报道这处而不去报道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