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深度报道是以电视手段把新闻事实置于时代或历史的大背景中,将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原因、过程、结果、社会影响、社会意义等方方面面深入、细致地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报道形式。相对于一般动态性新闻,它更侧重于新闻内涵的延伸与拓展,通过对重大事件及有影响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度剖析、对事件穷尽其理之特征使其文本内部,文本和他文本之间以及文本与非文本之间形成互文关系,本文拟从互文性来分析,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电视深度报道。 一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一词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她认为任何文本事实上都是互文本,都是一个与不计其数的其他文本(包括未来的文本)互动的站点。这种互动,既包括公开、明显的引用或参考,又包括对已有文本的同化或模仿,还包括对于既定惯例的认同与遵循。随后,后现代主义者对互文性作了进一步补充和阐释,认为互文性应该有外互文性与内互文性之分,也即是互文性不只是强调文本与外部的关系(外互文性),还包括同一文本内部各种要素的关系(内互文性)。互文性广泛存在于各种作品包括电视深度报道中。 电视深度报道不同于报纸深度报道,它是由文字图像声音等组合而成。而在其中,声音稍纵即逝,画面因其片断性而含义模糊,解说词(深度报道的语句文本,包括画外音)亦不能单独成文。因而这三者必须相互依存相互印证。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认为:文本中图像与语词之间存在“互文性”。但图像和语词在同一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一方从属于另一方,从属方的作用是确定被从属方的意义并使之清晰化。换句话说,如果缺少这种固定关系,图像或语词的意义则是含混的,不明确的。画面作为电视媒介最主要、最具个性的表现手段,与其他元素的互文首先体现为对有声语言进行顺向的强化和激励。它可以弥补报道中有声语言表现力上的不足,更可以利用自身的“还原性”为其提供“看得见”的证据支撑。从而使电视深度报道的所议所论,不再2空洞无“物” ,所感所思,由形象切入,由抽象化出。其次体现为电视画面通过对有声语言的颠覆,①传达“言外之意”或“难以言传”的微妙内容。电视深度报道经常构建出两套“讲故事”的话语体系,一套来自于有声语言(包括记者的叙述语言和采访对象的话语);一套来自于画面语言。而这两套模式既可顺向印证(如前所述)也可逆向反证,逆向反证就是指二者在话语内容上呈现出可比性、矛盾性,其中一方合乎真理和实际,另一方则是荒谬和虚假的。这样,把涉及同一焦点问题的两方观点剪辑到一起形成对比,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被颠覆为前提,事实真相因此而昭显,报道的潜在意旨也通过两者的互文得以流露。而有声语言虽为从属方,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图像的片断性、不连贯性导致所指的宽泛、模糊,从而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而声音却可以打破画面的时空局限,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分析连缀破碎的画面确定图像的意义和解读方向,进而扩展画面的内容表现范围。屏幕文字则能巩固和深化画面及有声语言的意义,加深对信息记忆的深度(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阅读文字能记住10%,收听声音能记住20%,收看画面能记住30%,边听边看能记住50%)。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声语言文字靠图像清晰所指;图像则靠有声语言及文字深化意义,三者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电视深度报道文本。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就多以现场报道、纪实报道为主,大跨度选择画面,从声像两方面引导受众思维,使其意义在读者的主观链接之下产生。 二 电视深度报道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中人物、事件与周边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这主要表现为文本与事件。(即深度报道是从某一具体事件中生发出来的,脱离了某一具体新闻事件,就无“踪”可追,无“物”引伸。报道文本与事件本身构成互文性,事件是深度报道的源文本,报道者对源文本进行偏好性解读。)文本与消息(深度报道的素材,特别是新闻由头,源于消息。因而动态消息也成为电视深度报道的源文本,从而与报道具备互文关系)、文本与背景(即以往的新闻报道作为背景成为新近报道的一个部分,从而使以往的报道与新近的报道形成互文)之间的互文,这三者尤以文本与背景之间的互文最为突出。 新闻背景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历史和环境等材料,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内容。由于电视画面长于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难于表达过去的情景,而深度报道所要表现的内容恰恰是已有结果或正在产生结果的“昨日新闻”,对此,文字易表述,画面和声音却难以真实地反映,当事人的同期声虽然可以重述历史,但这种重提往事的同期声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和不足,因此电视深度报道在报道一般事实的同时更侧重于通过背景材料对新闻事实的产生、发展、影响、结果等作出回答。它实质上是建立在新闻背景材料之上的一种报道。每一条电视新闻不一定都要运用背景资料,而每一个深度报道节目却不能没有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为说明新闻主体事实而存在,有了新闻背景的衬托,新闻主体事实中所蕴含的精彩内容就格外清楚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新闻背景虽不具有主体新闻事实的那种时效性,但主体新闻事实离开它就难以产生应有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因而新闻背景的运用使得深度报道与先前报道作品间呈现出互文性,其表现方式为: 1.插入。插入即显性互文,指有明显的互文标记(如引号等)把引文分开或独立出来,也称明引。在电视深度报道中,插入方式有两种表现:一是结合电视声音线性听知规律和画面视觉效果的要求,把背景资料以段落或句群的形式置于报道不同的结构部分,造成层次的错落有致。②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之际,于2005年8月18日做了一期关于《中日关系专家揭密日本如何走上军国主义之路》的特别节目,其资料和图片以段落的方法相嵌于现场专家及记者的对话中: 武寅(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唉 ,天皇就是我们的大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