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整合力和内容呈现力:未来媒体竞争的聚焦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新闻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对这个话题是大家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这多半是不同阶段人们对不同物理属性的传媒的商业化模式的困惑所致。

      技术的进步产生两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力量作用在渠道上,web2.0时代的来临,物理渠道受到了迄今为止的最大程度的贬值,BLOG的出现使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媒体,“自媒体”、“we the web”、“YOU”等概念大行其道; 另一股力量作用在内容生产手段上,随着电脑、DV、拍照手机等的普及,每个人在每个时间、每个地点都可以近乎随心所欲地进行内容生产,并可以便捷的方式加以编辑,上传到互联网上。内容和物理意义上的渠道的原有价值正处在双向消解、走向融合的时代来临。在渠道为王的时代,掌控了渠道就掌控了社会话语权和盈利平台,渠道就代表着影响力和市场利益;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的质量和丰厚度决定着盈利的能力,那么在内容和渠道双向消解的时代,什么是未来传媒发展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呢?

      一、渠道即内容的有效控制力

      内容的价值总是针对特定的人类需要而言的,由此,内容本身具有天然区隔度,在某些人眼里它是金子,在某些人眼里就是垃圾。即便是“治疗痔疮”等之类的大多数人都以为是垃圾的广告,在一部分人眼中,就是值得阅读的内容。Blog的内容恰恰符合这个特性。互联网上的内容,极少情况下才是例外,通常都是垃圾和黄金并存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内容的控制和引导。作为大多数读者而言,上了某个栏目,他的期望就是看到与这个栏目主题有关的内容。在这个价值寻求的逻辑顺序中,我们必须注意到:上栏目在前,看内容在后。

      即使是新浪这样的标准的内容门户,事实上,它自己也不生产内容。在早期,它更多的是发布人家报纸已经发布过的内容,这也是一种聚合。在今天,它在很多内容的提供方面索性直接把某个频道外包或者出售,这叫套牌生产,即OEM。 新浪要严格把持且不懈加强的是:看新闻上新浪。这句话与其是说它专注于内容建设,还不如说它专注于成为读者第一首选渠道罢了。

      对于渠道,有很多说法,比如说:中介物、工具、平台、框架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无论如何定义,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有效的控制内容。这一点,相信即使是web100.0,一样不会发生变化。

      这时让我们想到了一句话:“渠道即内容”或者“渠道即有效的内容控制力”(这里的内容控制力更多的是信息的获取、组织和呈现等一系列环节的控制机制)。这个命题是对web2.0时代的一种商业化解读:Google的搜索本身就是对内容的重新聚合和重新控制;对于BSP,这一命题更加弥足珍贵, 只有在内容控制上下工夫,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譬如,以搜狐博客为例,尽管现在已经有足够多的内容了。但是,用“渠道即有效的内容控制力”这个命题来衡量,搜狐其实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其赢利模式也将蕴涵在这一命题之下的解决方案中。

      二、未来的媒介竞争的实质就是渠道的整合力和内容的呈现力之争

      任何媒介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流动链条,这个链条包括四个环节: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与呈现。每个媒体都必须思考自身的“信息生产、获取、组织和呈现”的问题,这是媒介的永恒话题。

      早期,媒介的四个环节都由同一个主体完成,是一种小作坊式的自然经济模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这四个环节逐步走向分工,进而专业化,最终走向社会化,首先生产环节独立出去,通讯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随着技术的进步,利润在信息的流动链条中出现了向下位移的趋势,内容的生产力(即生产环节)价值下降,渠道的整合力(即获取环节)和内容的呈现力(即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呈现环节)价值飙升,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三、全民DIY:每个皮匠理论上都有可能是诸葛亮

      信息的生产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围绕“大众”的生产和围绕“个人”的生产,信息的生产的主体也从专业化走向平民化、分散化。

      前web2.0时代的媒体以大众为中心的信息组织,信息也是围绕大众的普遍的、共同的需要来组织,呈现的,用户是被动地以统计信息来概括地描述面目模糊的个体集群。web2.0时代的媒体“多对多”的一种生产——消费模式,即是众多个人为核心的信息组织,信息是围绕个性化的方式来组织、呈现的,用户是主动地以有血有肉的具象信息来描述个体或者具有个性化需求的集群。

      前web2.0时代的媒体其核心价值是信息的呈现方式,人与人的关系较为弱化——人作为“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质特性并没有深度挖掘,信息无法以人为本地在有关联的人与人之间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流动。

      web2.0的范式转变不仅仅使信息生产和信息组织发生了变化,而且对于整个互联网而言,这种范式转变还包括web2.0重新对待“人”,让人的关系变成了互联网的主要对象之一。web2.0的价值就是要创造一个社会性的网络,把“人”这个维度引入到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与呈现当中。“好友”的存在,使得信息能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流动——信息的定向流动使其与人的关联性更强,价值也就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web2.0之所以能成为2.0,关键不仅在于其技术的革命性,同时也取决于观念的变革,取决于彻底改变“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和呈现”的传统格局。

      web2.0是完全建立在“信息生产”的革命之上的,它能促进网络内容的个体生产,即让“微内容”大幅度产生——很多人都认为,微内容是web2.0的基础,因为微内容的出现,使得信息大量生产,于是带来了更多的信息获取、组织和呈现的问题,也就给互联网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需要说明的是,微内容本身并不能直接通过售卖赢利的,但微内容的聚合、获取环节是可以产生利润、形成赢利模式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