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专家图像

——对《中国青年报》专家意见报道的内容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孔祥武,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原文出处:
新闻与传播研究

内容提要:

本研究通过对时间跨度为十年、三个年份的《中国青年报》中含有专家意见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此为个案来探析我国媒体新闻报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研究发现,媒体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采用专家意见,越来越重视专家意见,同时,也存在着匿名专家消息来源过多、专家符号化等不良倾向,因而媒体和专家应当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社会背景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其专门化与分层化,反映到媒体报道上,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专家意见在源源不断地向广大受众进行传播,几乎在任何一家媒体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含有专家意见的新闻报道(以下简称“专家意见报道”)。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即指出后工业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主要问题是要有足够数量的受过训练的具有专业和技术能力的人才,后工业社会的主要资源是它的科学人员,“科学家、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官员在社会的政治生活起到主导作用”。① 媒体中的专家,显然也在贝尔所指称的科学人员之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专家也属于普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美国学者萨义德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专业化显然已把知识分子限制在狭窄的专业领域里,使之成为各种专门家,“我所说的‘专业’意指把自己身为知识分子的工作当成为稻粱谋。朝九晚五,一眼盯着时钟一眼留意什么才是适当、专业的途径——不破坏团体,不逾越公认典范或限制,促销自己,尤其是使自己有市场性,因而是没有争议的、不具政治性的、‘客观的’。”② 与萨义德对知识分子专业化的批评不同,法国学者福柯认为知识分子分为两类:普遍知识分子和专家型知识分子。在他看来,1968年以后,普遍知识分子已经转变为专家知识分子,③ “从呼风唤雨的启蒙英雄,转变为专业领域里局部知识的专家”。④

      法国学者德布雷则认为,各种通过媒介来获取名声和资本的方法,是确保知识分子存在的手段。他们成了公众的“思想公司”。知识分子最关心的是如何在媒体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形象,因而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自己社会关系的扩大再生产。⑤ 毋庸置疑,公众需要专家在媒体上发表意见,这一点也得到了政治学者萨托利的支持:“由于我们的知识的全面进步,非专家与专家的知识鸿沟越来越大。”⑥ 因而,研究媒体上如何呈现专家意见,不仅有利于媒体更好地报道专家意见,也将有利于受众更好地、更有效地接受和评判专家意见。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对专家意见报道中的专家的界定是:从事一种需要某种特定知识的研究工作、受过专业训练并且与新闻主题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

      我国学术界对媒体报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的专门性研究还比较少。曹飞认为当前媒体上的各种专家言论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专家的姓名不详、面目模糊;媒体对专家这一称呼的使用缺乏统一标准,各种专家在媒体上泛滥成灾;专家的言论往往立场不明,角色不清;专家水平良莠不齐;有的记者和编辑对专家言论理解不够全面客观,甚至断章取义,在新闻报道中误解和歪曲专家的本义。据此,他认为,专家在媒体上的言论和意见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⑦ 张楠对媒体上的“专家热”进行了一番“冷思考”:社会空间尚不成熟,专家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待考验,这使得专家在大众传媒中“独树一帜”、建言立论还存在一些隐忧;专家的个体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存在着矛盾,大众传媒中的专家言论难以有较好的普遍适应性;传媒中专家意见的多样性或许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媒体应让专家意见体现一种多元性和平衡性。⑧ 叶蕾对媒体竞逐专家资源的原因进行了考察:一方面,报道的质量取决于新闻来源的质量,专家是“最佳”消息来源;另一方面,受众需要媒介提供未知领域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是准确可靠的,必须是符合受众期望的,而专家往往能给受众带来智慧和深刻的见解,对全局性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⑨

      我国学术界这些研究媒体中专家意见的论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对媒体中的专家意见进行了探讨,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新闻实务与报道经验,基本上没有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因而缺少对媒体采用专家意见的描述性研究,主要基于个人的观察和直觉对这一现象进行评判。

      本研究主要目的为分析中国内地媒体(报纸)如何呈现专家意见,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历时性研究。本研究选取《中国青年报》含有专家意见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1995~2005年,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年份,然后对每一年份的所有报纸进行等距抽样,对目标样本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包括报道方式、专家来源、专家具名程度、专家意见受重视程度、专家意见的倾向性等。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采集

      (一)样本与分析单位

      目标样本选定:本研究课题以报纸为目标媒体。囿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本研究选择《中国青年报》一家媒体为研究样本。《中国青年报》是一份日发行量在50万份以上的全国性综合类报纸,其主要受众为青年,高层人士也是其重要的受众群体。《中国青年报》是内地媒体进行新闻业务创新的典范:远在上世纪60年代,推出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典型报道的代表作;80年代,相继推出“三色”报道(《红色的警告》、《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命运备忘录》等开启深度报道先河的力作;90年代,“冰点”、“青年话题”的推出,领国内特稿写作、言论时评风气之先。这份不断进行新闻业务形式创新的报纸,既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认可,又获得广大受众认同。在报道中采用专家意见——在1990年以前并不多见——也是一种新闻业务的创新。在这种情势下,选择《中国青年报》作为目标媒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时间范围的选定:本项研究旨在对媒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进行历时性研究,因为考虑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内地媒体对专家意见的呈现较少,因此时间跨度定为1995~2005年,以五年为一时间段,选取1995、2000、2005年三个年份。2005年度可视为对现状的研究。

      抽样方法与分析单位的选定:对每一年份的报纸采取等距抽样,间距为10天,三个目标年份共抽取110期报纸。分析单位为选定的110期报纸内每一则专家意见报道。由于报纸版面众多,本研究关注的专家意见报道主要集中于硬性新闻版面(头版、要闻版、经济、法治、教育、国际、特别报道版等)。限于人力和时间,本研究未纳入军事、体育、旅游、汽车周刊、创业周刊等版面。另外,因为《中国青年报》的评论专栏如青年话题、冰点时评、经济时评、法眼等栏目难以区分是否为专家,因此,不纳入研究范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