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经济悖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康轶捷,河海大学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   代恩献,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今传媒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网络传播以其全新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给人们传播接受各类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网络在影响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传播着大量有用的、无用的、健康的、不健康的、真实的、虚假的等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很少考虑作为受众的广大网络用户的需求和爱好。结果导致网络传播信息量越来越多,可用率却越来越低,网站运行成本快速增加,网络运行效率却迅速下降,这就是网络传播的“经济悖论”。

      一、网络传播“经济悖论”的现象特征

      网络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许多与传统媒体传播极不相符的怪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信息量大,可用率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络的不断普及,全球网络用户迅速增加,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中各种已知信息。据统计,在Internet上传播的信息每月增长10%以上,一年下来,其增长率可达200%以上。在信息自由共享的美好远景下,网络向人们提供了无限丰富、无比精彩的信息,加速了信息时代信息爆炸的进程。

      但网络信息量的迅速增加,也加大了用户搜寻、选择有用信息的难度,造成了个人需求有限与网络信息无限的矛盾。虽然可收集到的信息很多,但要从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信息,仍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直接后果就是,信息越来越多,但利用率却不断降低。

      (二)信息传播效率高,效益价值低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以其简单快捷的实时传输令所有其他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人们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迅速链接到所需的任何网页,轻易地搜寻到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娱乐、商务等各种信息及相关资料;敲击键盘,就能快捷地发布各种信息,下载多种软件,可以通过Telnet访问甚至操纵地球上任何角落已注册的另一台远程计算机。

      网络成就了一个互联互通的信息宝库,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但同时,网络也在传播着大量有害或无用的垃圾信息。主要有四类:其一是内容污秽、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其二是诽谤、谎言等恶意信息;其三是电脑病毒、蠕虫、木马等有害信息;第四类是本身并无危害,但非常不受用户欢迎的信息,如满屏飞舞的网络广告,四通八达的网络链接,铺天盖地的垃圾邮件等。结果就导致网络信息传播效率很高,但用户对信息的信任度降低,信息的传播价值降低。

      (三)网络维护成本不断增加,运行效率不断降低

      互联网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速电子数据传递系统,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点,需要高投入,高产出。但是,网络上信息总量的迅速增加,文件信息的不断增大,占用了越来越大的存储空间,需要越来越高的信息处理能力。于是,原有的硬件设施需要不断升级,旧有的网络系统需要不断改造,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雇佣,更多的运行维护需要成本投入。

      但网络上迅速增加的信息数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的“相对过剩”(即信息个人需求有限与网络信息无限之间的矛盾),即使应用百度、Google等网络进行搜索,也经常会发现搜索结果成千上万,搜索内容重复混杂,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这又必然造成网络运行效率的不断下降。结果就是网络维护成本越来越高,但运行效率却在不断降低。

      二、网络传播发生“经济悖论”的原因分析

      1968年的一期《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奇特的文章,题目是《公地的悲剧》,主要讨论了一个“无法用科学技术来解决的社会问题”,作者是一位名叫哈丁的生物学家。在文章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在一个公有的牧场里,每个牧民都想多赚钱,无节制地增加牛羊数量,结果牧场因为过度放牧而成了不毛之地。据此,文章得出了一个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正好相反的结论:在一个建立在公地之上的自由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结果却是整个社会的毁灭,这就是“公地的悲剧”。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地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个人在决策时只考虑个人的边际收益大于等于个人的边际成本,而不考虑他们行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最终造成一个给予他们无限放牧权的经济系统失败和崩溃。

      网络传播发生“经济悖论”的主要原因与“公地的悲剧”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既有相似的主观原因,也有本身的客观原因。

      首先,在网络传播中,每一个理性的传播者,都深知网络传播的这些优点,特别是网络信息传播成本低,边际成本更低,于是他们就会努力在成本很低的情况下追求最大的收益,于是就会不断试图大量传播自己的信息。而在一个短期时间内,网络用户的数量可以近似认为是固定不变的,能够接受特定信息的网络用户也是相对固定的,如此以来,不断增加的信息的传播者与相对有限的受众,就形成了牧民和公地的相对关系。

      其次,对于传播者的“效用”而言,增加信息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作用。正的效用会随着信息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它是信息量的正函数。传播者增加信息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众,得到更大的传播收益。负的效用,则是由于每个“理性”的传播者都从自身收益最大化出发,不受约束地增加大量自己的信息后造成网络信息大量增加,网络用户(受众)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信息选择,而每个受众的时间和耐心都是有限的,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信息将更加困难,导致特定信息的可用率和收益相对降低。

      再次,任何一个传播者增加一定信息的正效用几乎完全归己所有,而负效用却要由网络上的所有传播者和广大受众共同承担。对于每一个传播者来说,他所承担的负效用仅仅占整个负效用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传播者越多,平均每个传播者增加一定信息带给自己的负效用就越小。在考虑分析了自己的收益和损失之后,理性的传播者就得出结论:对他来说,合理的决策就是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再增加……如此不断地增加下去。于是乎,网站数量急速增加,网页数量不断壮大,网络广告到处闪动,网络链接层层相连,搜索结果成千上万,有用信息更加难觅。直到最后,大量信息“沉淀”,大量空间占用,网站维护成本不断增加,网络运行效率和信息传播收益不断下降,由此,网络传播就发生了“经济悖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