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场所

作 者:
刘宏 

作者简介:
刘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原文出处:
青年记者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理论假设,一个人在互联网展示自己的隐私照片,而另外一个人则把自己的隐私照片贴于学校门口的公告牌上,这会有什么区别呢?换句话说,如果让一个人在这两种方式中做出选择,他或者她会选择哪一种呢?看上去,他们做的是同一件事,只是方式不同,单纯从浏览的人数来看,网络的看客应该远远大于一个学校门口公告牌的阅读人数,照此推理,如果是出于展示的目的,更多的人应该选择网络;那么,反过来说是不是正确呢?如果是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一般人会选择学校门口的公告牌吗?

      从理论上说,未必。为什么呢?因为网络和学校门口的公告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所。网络是以世界为单位的传播场所,它的规模是巨大的,网民总数是海量的,但是,它的最小传播单位是个人,换句话说,它的传播终端是狭窄的,传播方式是隐蔽的和匿名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的传播是分散的,它需要聚人气。而学校门口的公告牌是集中的传播,人数虽然十分有限,但是,它的传播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集体传播,尽管它不像会议传播和广场演讲那样具有共时性。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学校门口公告牌的传播也是一种内部传播,说它是内部传播,并非说它是隐蔽的,而是说走过这个公告牌并且浏览上面内容的过客很有可能是发布者的熟人,也就是说,他们认识发布者,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内部的概念是和熟悉分不开的,如同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大字报和小字报,就是内部传播的经典表现。通常,规模越小,内部传播的特征就越突出,好比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的内部观摩电影和建国后创办的《参考消息》报,当然还有保留至今的媒体内参,既有文字的,也有图像的。

      由此,能不能就说网络传播是外部传播呢?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规模上看,网络是外部传播,但是,从传播的方式看,它又带有典型的内部特征,比如,隐蔽性和匿名,所以,网络的传播场似乎是一种混合传播的产物,包含了内部和外部的传播。

      过去,我们在研究传播时,比较多地关注传播者和传播过程,即便是注意传播场所,也多半是研究传播者的所在之处,而对于受众接受传播的场所关注不够。本文力图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词汇与概念

      目前,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对时间的研究比较多,而对空间的研究比较少。而在有限的空间研究中,对全球化和本地化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区域的研究就相对少。其实,即便在本地的研究中,仍然容易忽视其中微妙的区别。比如相声,通常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它的传播就极大地受制于地域,相声是北方的产物,它在中国南方的效果就没有北方那么好。虽然电视的推广有助于打破相声的南北分界线,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相声的地方性。同时,郭德纲相声的走红反映了相声的回归剧场,而剧场极其鲜明地表现了相声的场所感。

      在中文里,当我们说到地方时,常常是和中央或者全国相对的。当谈到全球化时,我们并没有一个十分恰当的词汇与之对应,中国化可能是一种选择,因为本土化是一个比较学术的概念,它通常表现一个由外向内的转换过程,就好比默多克的卫星电视要进入印度时,需要把它的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以适应当地的文化和收视习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本土化悄悄地带上了一些国土化的色彩。

      过去,在文学界有一种说法,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好像是越土越好。这种说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在中学时代都被告知要认真培养世界观,当时难以理解,后来和西方年轻人交流时才发现这是一种有趣的本土化现象。全球化明显是一个西方概念,它有一点早期的殖民主义痕迹,随着技术和现代性的发展,地球村的概念浮出水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比较容易认同的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政治或者文化全球化。

      当毛泽东气势磅礴地号召我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他并没有使用全球化的概念。同样,我们在过去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是世界观,而不是全球观。有没有真正的全球化?也就是去地域化?麦当劳可能会被当作典型,虽然它有一定的美国色彩,但是,它的全球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标准化,而一旦标准化,可能就意味着快餐化、去文化色彩和去个性化。但是,反过来说,是不是越土的就越洋?越小地方的东西就越容易被世界接受呢?未必。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规律不管用。

      新闻学有一个价值规律,地域越接近,新闻的价值越高。实际果真如此吗?在美国可能如此,在中国这样的外向型国家里,情况就有变化了。看看《环球时报》的发行量,它只报道国际新闻,是说明中国人更关心国际事务吗?可见本地化也有它的一定之规。《南京零距离》带动了地方新闻的崛起,从中我们看到了地方化和本地化的差别。过去,我们说的地方新闻常常是针对中央新闻而言,是一种漂浮的空心地方化,是从全国新闻视角来看地方新闻,渗透着对全国新闻的崇拜。而本地新闻则是实实在在做给本地人看的,它不是做给外地人看的,它的收看顺序是先本地后外地。

      在中文里,空间是比较大的概念,有宏观色彩,许多人是从务虚的角度来使用这个词汇。在很多西方人看来,中国人是非常崇尚中心的,否则,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名字都包含中心化的味道。所以,我们说到地方时,经常暗示着某些边缘化的色彩。地方电视台的新闻都是以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荣的。在有关地方的词汇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地方保护主义的说法。本文之所以把场所作为关键词,目的是和场景联系起来,探讨场地对传播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受众的受传环境,也涵盖了传播者的传播场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