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兴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李兴洲(1965—),男,汉族,山东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学校文化与制度研究、中国近代学校发展史研究。

原文出处:
教育学报

内容提要: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我国近一段时间深化教育改革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这一问题是如何被提出的?谁在谈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如何探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值得认真反思。当下人们探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受双重动机支配:一是主动与国际教育改革接轨,一是与市场经济体系接轨,而且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也一定程度地左右着制度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实际上,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不可忽视现代学校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不可忽视制度设计与运行的性质及其规律。只有充分体现“学校性”和“制度性”特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才能有效。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298(2007)04-0051-06

      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探讨乃至区域性、个案性的试验,是近一段时间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热点之一。然而,众多的研究和实验成果,总给人一种繁杂模糊、无所适从之感。为什么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如何研究和设计现代学校制度?建立政校分离机制、完善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抑或完善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精简高效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是否就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现代学校制度?

      显然,人们当下所谈论的“现代学校制度”有其特殊的语境和特定的问题意识,与泛泛而谈、通行于世界各国的现代学校制度概念有着明显的不同。解明这一概念建构与中国现代学校运行逻辑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学校制度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实质,无论对于研究者还是改革者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问题是如何被提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发展现代教育,自清末以来一直是国家现代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后的历次重大教育改革,都离不开学校制度问题,甚至可以说,学校制度在历次改革中都是主题或主题之一。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固然如此,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就是国民党政府1930年代的教育改革、新中国1950年代的教育改革以至于“文革”、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学校制度都是无法绕开的问题。从学日德、学美国、学欧洲,再到学苏联、学美国,如此频繁地改换门庭、更张制度,固然反映了现代社会和教育快速发展的一般趋向和需要,但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与中国社会实际相适应、有效反映中国现代化需要的现代学校制度,始终处在未完成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催生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主旋律,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各种问题一股脑儿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如同历次教育改革所经历的挫折与蜕变一样,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也同样触及到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与学校制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而来自传统教育制度的“障碍”(即当下许多人所讲的“制度性障碍”)已经被许多人认为是阻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当下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课题比较一致的认识和归因。

      当下人们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受双重动机支配:一是主动与国际教育改革接轨,一是与市场经济体系接轨。

      1.与国际学校制度改革接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发达国家开展了以公立学校制度为对象、以多样化或市场化为主旨、以优质学校教育和教育系统的效率及适应能力的重建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在这种改革的浪潮推动之下,磁石学校、特许学校、家庭学校等多样化的办学形式不断涌现,教育券、赋予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等改革措施也被视为强化学校间的竞争、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等等。与公立学校的改革实践相对应,关于公立学校改革的理论研究也异常繁荣,相应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批判现行的公立学校制度,主张在教育领域引进竞争机制和市场运作模式,以提高学校的品质,成为改革现行的学校制度、重构学校的理论基础。约翰·E.丘伯(Chubb,John E.)和泰力·M.默(Moe,Terry M.)1990年合著的《政治、市场和学校》,被视为美国中小学择校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书中指出,只有建立以择校、竞争和学校自主权为基础的中小学制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美国教育的质量,深刻揭批了民主与科层体制对公立学校的控制与束缚;而布赖恩·考德威尔(Caldwell.D.J.)和吉姆·斯平克斯(Spinks,J.M.)合著的《自治的学校》(该书被称为澳大利亚教育分权改革领域的“红宝书”),杰夫·惠迪(Whitty,Geoff)、萨莉·鲍尔(Power,Sally)、大卫·哈尔平(Halpin,David)合著的《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尼夫的“评估型政府”(the evaluative state)概念等,都从不同甚至对立的角度阐述了改革或改良现行学校制度的设想和思路。

      我国的现代学校,从一开始就是从国外移植过来的。从刚开始的新式学堂,到现在的各级各类学校模式,无不深深地打着西方学校的烙印。这也就客观地决定了我们对西方学校体系的持续模仿甚至照搬照抄。每当西方国家出现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浪潮时,我们也会紧跟着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这次西方国家自20世纪末期涌现的公立学校制度改革浪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完善而迅速地传播过来,成为我国21世纪初期学校改革的主旋律。与发达国家的公立学校制度改革接轨,或者说模仿发达国家的公立学校制度改革行为,是我国当下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外在动因和主观意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