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识转型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洪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江苏 扬州 225002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论坛

内容提要:

伴随着知识图景的不断演进,当代知识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当代知识转型呼唤教学观念的革新。新的教学过程观、目标观、内容观、方法观、评价观的确立,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知识图景的演进

      1.古代知识状况与知识图景

      在古希腊人的视域中,世界是有机的、一体化的,人与自然共存,自然不过是一个有机体,具有魅力。泛灵信仰与目的论盛行,平衡、对称、和谐的观念备受推崇。柏拉图用和谐、稳定的观念来构造理想之国。亚里士多德视美德为中庸。平衡、对称、有目的的观念成为古希腊的理想秩序,延绵两千年,主导着当时天文学、数学、形而上学、诗歌和科学。托勒密天文学视宇宙为封闭的、圆形的形状,星球也总是在做圆周运动。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形状都是整齐、平衡而封闭的,他勉强同意线段可以随意扩展为不断延伸的线。在算术中,数字“4”被认为是完美无缺,因为在正方形中它代表边与角的和谐,“”由于无限不循环被希腊人看做是非理性的。希腊教育追求整体和谐,“希腊人视有教养的人为具有和谐所带来的智慧的人:与宇宙及其力量相调和的人。”① 而不是强调专业训练和过度专业化,这与近代大异其趣。希腊的秩序概念有着强烈的封闭性和静态性,界限清楚明了,不可移改。一切知识均保持着对称、封闭、和谐的性质,并具有目的的特征。

      中世纪,基督教把现实生活看做是进入来世生活的一个过渡阶段,上帝控制着每一件事情,人生便是赎罪,神学知识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其他知识也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或成为神学的奴婢。

      2.近代知识状况与知识图景

      文艺复兴之后,数学与科学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近代状况。培根在《新工具》中斥责希腊人:“终日清谈,却一事无成。他们的辞藻充满了睿智,然而他们的智慧却毫无建树。”② 他声称要建立一个真正的世界模型,以帮助人们征服自然。笛卡尔曾说:“我苦思冥想,终于悟出了万物都可归结为数学的道理……坦率地说,我坚信它(数学)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赋予我们的最有力的认识工具,它是万物之源。”牛顿发明了描述机械运动的数学方法,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定律,声称同一定律既能解释行星运转,也能解释树叶落地的方式。伽利略将宇宙比喻为一本由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哈雷靠万有引力公式成功地预测了彗星的出现,展示了牛顿定律的巨大魅力。18世纪,拉普拉斯试图用力学与数学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预测发展。他构想了一种神圣的计算,如果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预言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总之,在近代人的视域中,自然祛魅,世界不过是一部大机器,其中的一切物质完全可以用数学公式来精确衡量,它们各得其所,和谐与共,精确无误。知识脱离了生活的经验和智慧,成为没有质的规定的孤立的量,认知重心从作出良好的判断转向作出精确的预测。笛卡尔确信借助理性原则心灵可以通过内省和数学推断获得知识的确实性。数学化、逻辑化、客观化、体系化成为现代知识的普遍追求,科学不断进步、知识不断完善的信念深入人心。稳定、自足、封闭的知识观也隐含在现代课程与教学之中。“课程教学法并非像苏格拉底法所做的那样对假设、信念和悖论提出疑问,相反,它始于自明的或给定的真理,然后通过线性联系的方式进一步对那些已经得到确定和重视的原理予以强化、构建或证实。”③

      3.现代知识状况与知识图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爆发了一系列革命性事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力学、海森堡阐述“测不准定理”,这些理论与发现与以机械、绝对、确定、封闭为标志的牛顿——笛卡尔的科学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相对论更新了传统的独立存在、绝对不变的时空概念,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世界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测不准定理”表明,我们所发现和描述的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客观事实,而是主体意志涉入其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事实,任何科学研究均在一定程度干扰着客体。此外,熵的概念定律改变了自然是简单的、可以观察的、充满线性的因果关系的自然观,自然开始被理解为由灵活的秩序构成的复杂集合体,秩序与混沌彼此联系,原因与结果相互规定。

      自然知识图景的变化迅速引发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观念革命。叔本华张扬“生命意志”,凸显主体的内在意义。萨特反对寻求先验本质,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胡塞尔深入人的意识领域,剖析意识现象,强调现象就是本质。海德格尔矫正了柏拉图对存在的误导,展开了对“此在”的时间性追问,揭示了存在的过程性特征。伽达默尔、利科等强调理解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方法论价值,澄清了历史、艺术领域中的“真理”概念。福柯、德里达等对真理、理性、确定性、清晰性等观念猛烈抨击。利奥塔分析了后工业时代的知识状况,宣布科学知识的合法性危机。罗蒂检讨了以“视觉隐喻”为基础的科学知识观,认为知识、真理依赖于特定社会集团的认识规范和行为方式。现代社会思潮强化了过程、对话、开放、生成等概念,改变着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图景。

      在现代视域中,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知识不再被认为可以独立地存在于认知者之外,可以单独被发现和证实。知识的多元性、复杂性、过程性、不确定性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新的知识时尚。科学研究不再以追求绝对、永恒的知识为最高理想,关注问题、理论小型化开始取代学科体系建构的宏大志向。当代知识图景的根本性变化,最终促发了知识观念的革命。

      二、知识观的当代转型

      1.知识本质:从外在、封闭、静态走向内在、开放、动态

      传统知识研究追求纯客观的、外在于人的知识,当代知识理论则认为,知识内在于人的经验构造,是人的思维对所知对象的存在性反映。知识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知识涵盖着人类的价值取向,表征着人的本质特征,不存在置身于人类活动之外的纯客观知识。知识的内在性根源于人的生理、心理特性的局限性和知识借以表征的语言、逻辑、概念的人为性。④ 古希腊诗人色诺芬尼的诗体现了知识的人性特征:“倘若牛、马、狮子有手,且能像人一样作画和塑造,马会画出它们的神,画得酷似马;而牛照牛的模样画,它们各自照自己的模样塑造神的形体。”⑤ 知识不是客观世界的自然生成,而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