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渊源与特点

作 者:
梁柱 

作者简介:
梁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0871

原文出处:
高校理论战线

内容提要:

蔡元培是一位以文化教育为职志的民主革命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深入探讨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和教育救国的思想,使蔡元培在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中,具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特点;深厚的国学根底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他在教育实践中既能择善而从又注意剔除封建糟粕;了解和学习西方,取文化世界主义,因而“融汇中西”成为蔡元培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07)04-0036-07

      蔡元培是一位以文化教育为职志的民主革命家,他一生致力于在中国建立近代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在多方面的、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大学教育、基础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等,并且具有很深的理论深度,其基本的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其一,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和教育救国的思想,使蔡元培在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中,具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特点。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蔡元培是一位真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反清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他始终坚持民族民主主义立场,拥护和追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他经历的曲折迂回的胜利与失败的历程中,包括他已认识到的一时失误之后,也一如既往,不改初衷。蔡元培这种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在他从事的教育实践中,是同他的教育救国的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培育新人以拯救国家危亡,这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血与火的教训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就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归于“民力已荼,民智已卑,民德已薄”。因而大声疾呼:“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1] (P15)并把这三者称之为“自强之本”。梁启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创办《新民丛报》,宣传兴“新国”必先有“新民”的思想。他在《新民说》中指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虽则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明确提出:“重教育为主脑,以政治为附丛”。同样,蔡元培在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也认为:“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2] (P133)他说:“凡一种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3] (P291)他在1919年回顾近代中国自强的历程时指出:“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4] (P641)他明确提出:“吾人苟切实从教育入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5] (P295)这就真切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救国”的思想。

      由上可见,启迪民智,倡导教育,并把教育视为救国之道,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总结惨痛的历史经验中提出的一个主张。诚然,单纯的教育救国是不可能达到救国目的的,但是,如果把这种教育救国的主张同民主革命的要求相结合,为救国、强国培育新人,这种主张就不但具有进步的意义,而且必然发生重要的作用。应当说,蔡元培倡导并几十年如一日为之奋斗的教育救国思想,就属于这样一种进步的主张。

      蔡元培之所以强调教育救国,一方面,是因为他从教育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出发,认为教育旨在立人,人立则国强。他说:“盖尝思人类事业,最普遍最悠久者,莫过于教育”。[6] (P380)在他看来,教育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事业。他认为:“人类所最需要者,即在克尽其种种责任之能力无可疑。由是教育家之任务,即在为受教育者,养成此种能力,使能尽完全责任,亦无可疑也”。[6] (P179)他在这里所说的能尽完全责任的“能力”,既包括为国家为社会“克尽义务”的献身精神,又包括服务社会、克尽职责的本领。二者都必须具备,而前者尤为重要。他特别指出,要培养公民抗抵外侵、保卫国家、振兴实业的本领和技能,“必先养其道德”。所以,他要求青年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崇好美术的素养”、“自爱、爱人的美德”,[7] (P559~565)即他所倡导的“健全的人格”。总之,他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是为救国、立国、强国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他基于对近代中国历史经验的认识,认定民主共和事业完全离不开教育。蔡元培对维新变法运动持同情的态度,甚至“虽有人说我是康党,我也不与辩”。但他同时又批评维新派的举动“太轻率”,他说:“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8] (P81)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改变中国腐败的局面,就必须改革,而改革不能只依靠一个孱弱的君主,也不只是少数人的事业,重要的是能够肩负此重任的革新人才,这就要“切实从教育入手”。正是受到戊戌变法失败的震撼,蔡元培决绝仕途,委身教育,而且在他初期的教育活动中,就有为救国培养人才的明确意识。他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学等都是为了救国革命、推翻清廷而培养人才。他曾说,他在清季所创办的学校都“含有革命性质”。他创办爱国学社是为了培养“暴动的种子”,创办爱国女学是为了培养“暗杀的种子”。所以他要求:“革命精神之所在,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而以教育为根本”。当辛亥革命发生时,这些学生多有参加南京之役的,“不可谓非教育之成效也”。[4] (P12)辛亥革命后,他又明确提出: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6] (P64)对于这种与革命政治需要相结合的教育救国思想,蔡元培于1917年《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中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