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生活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定仁,罗儒国,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李定仁(1935—),男,湖北武汉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原文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教学生活是教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以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为我性与我为性、理性与非理性、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等特点。教学生活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也不同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其他社会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有其特殊性。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 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62(2007)02-0072-05

      如果将教学理解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的话[1],那么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内在地具有生活的意味,就是生活本身,我们称其为“教学生活”,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是教师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P72)但问题不在于教学是不是一种生活,而在于教学(或教学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长期以来,教学理论工作者对于教学生活内涵等相关问题缺乏理性思考,“教学生活在教育理论中是一个难得一见的词”。[3](P3)“教学生活”概念的提出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的问题域。然而,教学生活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性,它与其他生活形态有什么区别?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作出理性的思考和回答。

      “生活是什么”一直是人类心灵深处一个最深蕴、最隐蔽、最奥秘也最永恒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在哲学家狄尔泰看来,“我们这一代,要比以往受到更大的推动去试着探索生活的神秘面孔,这面孔嘴角上堆满了微笑,但双眼却是忧伤的。”[4] (P186)对“生活是什么”的理解是认识和把握“教学生活是什么”的前提。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人们对“生活是什么”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在汉语语境中,生活包括四层含义:①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②进行各种活动;③生存;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5] (PP.1714—1715)梁漱溟先生认为,“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生’与‘活’二字,意义相同,生即活,活亦即生。惟‘活’与‘动’则有别。”[6] (P263)陶行知先生则认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叫生活。人生就是要‘活’——要‘生活’。”[7] (P99)也有论者指出,生活的本质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7] (P107)综上可知,生活是人这一生命体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它具有以下内涵:第一,生活与人有关。生活只能是人的生活,只有人才有生活,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只是生存或存活。马克思曾言:“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2] (P46)第二,生活是人的生命动态展开过程。因为人的生命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性存在,这种“动态的生成”实质上是人的生活过程。第三,生活是生命体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过程”。[8] (P25)第四,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它不局限于日常生活,而是涵盖着人的一切活动领域。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不仅包括衣食住行、闲谈杂聊等日常生活,还包括社会再生产和精神生产等非日常生活。第五,生活是生命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意志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失去了自由意志,就失去了人之根本。实质上看,生活是人的能动活动,是在自由意志支配下的活动。

      “教学生活是什么”就如同“生活是什么”一样难以做出明确的界定。在“教学生活是什么”的解答上,目前在理论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生活(包括教学生活)就是教育活动主体通过教育活动能动地摄取和展示生命的存在和活力,获得和体验到生命的感觉、意识、情趣和价值,满足自身的教育需要,实现自身与外部环境的教育平衡,积极、全面地再现、参与、创造和享有社会生活的过程。[9]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生活是“人们主动建构起来的社会生活”,它“不只是个人主观的、偶然的生活,而是蕴含着客观的社会主题,反映着社会的客观现实”。[3] (PP.6—12)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生活是一种精神生活,通过这种精神生活引领学生的发展,引领学生追求世界的真、善、美的活动。[8] (P131)由于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参照标准的不同,对教学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必然存在差异。我们认为,教学生活是教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以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教学生活是教师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存在方式。人与生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为“只有人才有生活,人也只表现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人,离开人也无所谓生活,生活即是人的现实或现实的人。”[10] 教学生活是教师的现实生活,是其独特的生命历程。教师通过教学生活不断获得生命意义的充盈。教师的生命存在于教学生活中,而教学生活主体则是教师生命个体。教学生活作为教师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与其他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共同组成教师的生活世界。第二,教学生活是教师生命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马克思认为,人是什么样的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人之所以成为人以及人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种样子,正是人自己的以感性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全部活动的综合结果。“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 (PP.67—68)教学生活作为教师生命的重要活动,它是教师生命确证、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通过教学生活不断创造和表现自己的生命本性,并在教学生活中不断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生命体验与成长,得到生命满足和升华,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

      一般来说,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一个“性质束”,都是由若干特性组成的集合体,离开诸多特性,任何事物都会化为乌有。教学生活也不例外,它具有为我性和我为性、理性与非理性、日常性与非日常性、同质性与异质性等基本特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