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因为它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目标教学观立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强化理论,片面强调了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刚性控制功能,片面强调了评价目标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程序性评价功能,导致课堂教学在“为目标而教,为目标而学”的集体无意识中,丧失了学习者的主体价值和人的发展的真正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特别明显的不足和缺陷:(1)过于注重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所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对于学生创造力、想像力、潜在力的目标难以具体化,忽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全面发展。(3)过于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不易激发优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理念的创新,应当在反思目标教学观中扬弃和超越。 一、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与导向性,是内化和综合化的目标结构 我国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及我国对公民素质与人才的总要求。让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可以说是教育方针在素质教育理论中的体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这说明,对教育教学目标的认识,正从强调基础知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教学目标是教育价值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目标必须自觉地指向教育中人的培养目标,使其成为教育目标的一个步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更加注重学习者社会生存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变化,教学目标的分析一方面要注重逻辑性和网络结构,另一方面还要包括“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共事”等新的要求,从而建构起由知识、能力、个性品质交互作用和互动同构的教学目标新理念。 (一)“知识”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它包括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此外还包括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即“知道怎么做”的知识。人类知识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学习,都应该放在人类文化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种学习更多地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的知识。因此,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记忆、理解、运用、综合”四级不同的水平层次,应充分与知识的延伸结合起来。 (二)“能力”则是表现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动态上,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实践特征 教学应该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实现知识向智慧、能力的转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至少都具备7项智能,而且大多数人的智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拓宽教学方法,使学生一些被容易忽视的智能得到发展,未发展的智能得到激发,已发展的智能得到完善。 (三)“个性品质”则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人的思维品质、情感品质和意志品质等内容 我们的教学以人的培养为目标,只有学生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找到了教学过程得以深化和拓展的强大动力。 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这三者就是一个内化和综合化的过程。离开了知识和能力、个性就成了空洞之物;知识只有以能力为中介内化为个性品质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真正价值。 二、课堂教学应从“为目标而教、为目标而学”转变为“以目标为指导”的增强课堂生命力的教学过程 目标教学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效是显著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认识到目标教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是:第一,课堂教学过于模式化,不利于优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二,以教师为目标而教所带动的学生为目标而学,从另一个方面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目标只能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但不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紧箍咒”,要把“为目标而教、为目标而学”转变为“以目标为指导”的增强课堂生命力的教学过程。 (一)目标教学设计应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相统一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的根本保障。因此,目标设计除考虑目标自身的结构外,还应充分考虑课堂中的其他时空结构。主要是:时间结构——将时间合理分配到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上。时间结构的优化应侧重三点,即是否明确一节课的主攻方向,以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为主;是否摆正教与学、讲与练、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是否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认知结构——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结构的优化应侧重三点,即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是否合拍;教师能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信息结构——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大信息源的关系。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信息获取、处理、输出的流动过程,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反馈措施,控制信息活动的方向与范围,使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训练结构——利用好训练这一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训练结构的优化应侧重三点,即训练的针对性,课堂训练内容是否围绕目标展开,有的放矢地练习;训练的灵活性,训练步骤是否科学,能根据学生实际调整训练内容;训练的有效性,训练结果是否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