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征程的艰难跋涉(下)

作 者:

作者简介:
汪敬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836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文章采用条目的形式,对中国近代发生的一些重要经济史实作千字左右的简要论述。作者通过6个方面的系统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现代化征程艰难跋涉的历史。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6 期

字号:

      四、轮船航运

      (一)广东行商族人潘仕成在修建船舰上的创新活动

      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技于生产活动,是在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处于带头地位的,是属于坚甲利兵的船舶修造业。1861年成立的官办安庆内军械所在1863年制造的“黄鹄”号军用轮船,可算是最初的标志。这是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共识。

      然而,要说到最初的尝试,却可以追溯到20多个春秋以前的1842年。发起这一尝试活动的就是和广州行商关系密切的潘仕成。

      在《清史稿》的“兵志”中,对潘仕成的造船活动,有一段概括性地叙述:

      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海上用兵二载,闽、粤、江、浙水师,迭致挫败。令四川、湖广等省,采购巨木,速制坚船,驶往闽浙等省,防守海疆。寻因各省战船,为快蟹、拖风、捞缯、八浆等船,仅能用于江湖港汊,新造之船,亦止备内河巡缉,难于海上冲锋。惟潘仕成捐资新制之船,坚固适用,炮亦得力,并仿美利坚国兵船制造船样一艘,又仿英吉利国中等兵船之式,调取各省工匠,改造大船。其倒修师船,一律停造,以资挹注。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何者利用,由广东省制成,分运各省”。①

      从以上征引的资料中,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潘仕成所造之船,是否为使用动力之轮船,资料中还不能证实。但它在技术上有所改进,在同时众多设计之中,属于上乘,这是可以肯定的。据奕山奏称:潘仕成在造船之外,还“配合火药”,“制造水雷”。他“不惜重资,雇觅咪利坚夷官壬雷斯”在“僻静”处进行制造,“所制水雷一物,尤为精巧利用”。② 因此,潘仕成的造船活动应该纳入新的环境之中而具有新的色彩。

      2.道光皇帝对潘仕成的活动,表现积极支持的态度。他明白表示:以后制造船只,应归该员一手经理,断不许令官员插手。另一方面,对潘仕成则发给工价、宽以时日,从容监制。各尽所长,并不一味冒进。这些措施在当时条件下,应该说是富有远见的。而以后没有下文,则又说明他并不坚决和彻底。

      3.潘仕成的创新,最后并未实现。他的活动,都受到一些新疆大吏的贬抑。他们把潘仕成的符合发展方向的造船措施,诬之为“务商大之名”,而把自己的因循,拔高为“因地制宜”。而所谓因地制宜,无非是“中国既鲜坚大之材,又无机巧之匠。勉强草创,断不能与夷船等量齐观。”③ 这是典型的抢残守拙,无所作为。由于这样一些阻力,潘仕成的创新活动,变成了昙花一现。

      (二)徐寿、华蘅芳与中国第一艘自制轮船的面世

      中国第一艘自制轮船是1865年在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建成的。早在1861年,清王朝在外国的怂恿下,拟向国外购买轮船,投入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这一建议,得到当时正同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藩的同意。并进一步建议在购买外国轮船之前,先自行试制。

      1862年,曾国藩首先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并委派徐寿、华衡芳等技术人员主持仿制工作。经过多次试验,到1865年才制成一艘定名为“黄鹄号”的小轮。根据当时的记载,这艘木制小轮船重25吨,长55尺。高压引擎,单汽筒,直经1尺,长2尺。轮船回转轴长14尺,直径2/5寸。锅炉长11尺,直径2寸。船舱设在回转轴的后面,机房设在船的前面。试航时,顺流时速28里,逆流时速16里。④ 曾国藩对它的评价是:“行驶迟钝,不甚得法,”⑤ 看来在当时航行的轮船中也是比较落后的。

      然而,这艘“行驶迟钝”的“黄鹄”,它的设计者和制造人,却是中国现代化的杰出先驱。它的代表人物,就是当时专门研究格物致知的学者徐寿、徐建寅父子和著名的数学家华衡芳。而核心人物,则是徐寿。

      徐寿的生平事迹,在《清史稿》中有比较详尽的记载。兹摘录于下:

      徐寿字雪村,江苏无锡人。道、咸间,东南兵事起,遂弃举业,专研博物格致之学。时泰西学术流传中国者尚未昌明,试验诸器绝妙。寿与金匮华蘅芳讨论搜求,始得十一。苦心研索,每以意求之,而得其真。知枪弹之行抛物线,疑其仰攻俯击有异,设远近多靶以测之,其成学之艰类此。咸丰十一年,从大学士曾国藩军,先后于安庆、江宁设机器局,皆预其事。

      寿与蘅芳及吴嘉廉、龚芸棠试造木质轮船,推求动理,测算汽机,蘅芳之力为多。造器置机,皆出寿手制,不假西人,数年而成。长50余尺,每一时能行40余里,名之曰“黄鹄”。国藩激赏之。招入幕府,以奇才异能荐。既而设制造于上海,百事草创,寿于船炮枪弹,多所发明,自制强水棉花药,汞爆药。

      子建寅,字仲虎。从父于江宁、上海,助任制造。光绪末,张之洞调至湖北监造无烟火药,已成,药炸列,殒焉,赐优。⑥

      《清史稿》中的列传,难免有夸张之处,如“黄鹄号”的时速,曾国藩是不满意的,他明明说过,“行驶迟钝,不甚得法”,传记却说“国藩激赏之”。然而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中国现代化的带头人,他们永远值得后人的尊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