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银行业资金运作变迁及其绩效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兰日旭(1971- ),男,福建武平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银行业受收益高低的影响,在近代经历了两次大的资金运作重心转移:前一次是在一战前后由商业流通领域向工业企业倾斜;后一次是1920年代末以后向企业、保险、证券等业投资,形成混业趋向。通过转变,银行资金运作重心越来越靠近产业,但对产业资本的形成作用是有限的。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8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7)03-0068-05

      银行业的资金运作,一般是指扣除了库存现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同业存款和变现能力强而收益又好的有价证券外的资金部分的运作。按照这个标准,近代中国银行业上述部分大约占到40%左右,剩下的60%[1]66-67,银行才能自由运用。而这些资金,近代中国的银行业是怎样运作的呢?它们一直都集中在企业放贷,还是另有它用?如对企业放贷,又在我国产业资本的形成中起了多大贡献?本文就以近代中国银行业资金运作重心演变为线索,揭示银行业资金运作变迁的规律及其对产业资本形成的作用。

      一

      近代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不成熟,无法满足工商企业融资的需要。这样,工商企业往往在自身积累或依靠其他途径筹集到开办费后就无所剩余,“至一切流通资本,则恃借贷以资周转”[2]24而这种借贷在本国银行尚未创办以前,基本来自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过去丝茶两业,向占我国输出主要地位。其间采办、缫制、运销各阶段资金之融通,胥由钱庄独任其责。盖钱庄脉络遍布各省大小城镇,有指臂相连之效,无扞格不通之患。虽无分行支行之设,而穷乡僻壤,到处可以通汇。虽无工贷农贷之名,而农村及小工商业之资金,无不赖其周转。”[3]3到通商银行设立后,由于我国产业发展不充分,此时企业无法游离出多余的资金存入银行,银行也大多投向利润较高的商业流通领域,如通过钱庄拆放、为洋行提供流通资金。据聂宝璋的统计,在此一项的放款就达全行放款总额的60%以上。后来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在一战以前工业的融资基本还是来自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那时,银行业务的经营,缺乏一个有效的业务对象,银行资本的运用,如果不假手钱庄,则根本难以和一般工商业者发生关系[4]123随后国内外形势的变迁,经营工商企业的利润大幅上升,从而吸引银行资金流向工商企业。

      银行资金运作为何到一战爆发后发生转换?一战爆发后,原先占有优势的英法德俄等国忙于战事,放松了对中国事务的干预,进口减少,依赖进口的产品需求只得转向国内,国内经济发展得到了发展的时机。这样,国内企业出现了一个较快发展、盈利迅猛上升的时期。如纺织业,怡和纱厂的年均利润率,1914-1922年为65.2%,1923-1931年为21.7%[5]846-850。上海申新第一厂的利润率从开办(1916年)时的9.5%增至1919年的131%,至1920年时利润总额达到127.6万元,相当于创业资本的4倍多[6]58、84。大生集团1914至1921年平均利润率分别为,第一厂42.9%,第二厂42.7%;其中最高的1919年,第一厂达105.8%,第二厂达113.2%[7]126-129。面粉行业,荣家福新第一厂从1914至1921年之间, 平均利润率为127.6%,而最高的1915年和1917年达到了189%;阜丰面粉厂1918年利润率为56.2%,1919年是64.2%[8]125。烟草行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从1912至1936年之间,平均利润率达到30%以上,最高的1915年为249%。

      轻工业的高投资收益,在煤炭、化学、造船等重工业部分中也体现出来。产业利润的大幅上升,使“该时期的产业利润率已被事实证明大大超过了商业利润率”[9]23。这样,银行资本自然趋向利润最高的行业。此时,“南三行”“北四行”等左右中国银行业的大银行都先后确立服务工商各业的目标,是与此密切相关的。正如金城银行所指出“银行与工商业本有绝大关系,工商业发达,银行斯可发达,故银行对于工商业之投资,自系天职。而投资之目的则有二:(1)专谋营业上之利益;(2)助长工商事业之发展”[10]126。

      当然,银行资金运作的转向是建立在盈利高低的基础上,此时,企业赢利面普遍上涨,并超过商业流通领域,银行自然加大了对产业部门的倾斜。如金城银行对产业的放款(参见表1)。金城银行对工矿企业的投放虽然上下波动,但不管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与此相反的是商业流通资金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正是银行按照利润高低所产生的资金配置结果,产业方面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11]459。这种扩充资金成为银行资金运作首次转向的晴雨表,根据所能接触到的材料,当时较大的银行都有着金城银行所显示的趋向。这点在浙江兴业银行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1917-1926年之间对产业的投资达到了35.0%[12]P205。

      

      资料说明: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5、368页有关数字整理所得。

      当然,一战所引发的工商各业繁荣发展的迹象,很快就被战争结束及随后的经济危机打断,银行原先对此的投资开始显露呆滞的趋势。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损失,银行纷纷由企业的一般中介转向直接插手无法按时归还本息的企业,或者派人驻厂加大监督力度,或者把企业收购到自己手中直接经营,抑或归入银行控制的管理公司委托它们管理并提供营业资金等等,银行资金运作开始了第二次的转向。

      二

      由于中国经济环境的非稳定性特征,银行业尚未在首次资金运作的转向中品味较高利润的现实成果,原先投放在产业方面的资金因多数产业的快速萧条而不断变成呆滞,这样,为了保证资金不受损失而有盈益,它们纷纷改变做法,开始从一般性借贷中介转到万能的投资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