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作 者:

作者简介:
管汉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100084。作者感谢李稻葵教授的建设性意见,也感谢匿名审稿人的修改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原文出处:
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的中国经济进行历史回顾和经济理论分析,并与西方主要金本位国家进行比较,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的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在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是银本位,一个是竞争性的银行体系。银本位使中国经济萧条的进程迥然不同于西方金本位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度过大萧条,中国由于特殊的银行体系,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这是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中表现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JEL Classification:F129,F119,F015

      一、引言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一方面,这是由于大萧条改变了人们对于市场经济可以良好运行的信念,另一方面,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的经历深深地影响着经济学家们的观念以及政策建议。正如Bernanke(1995)所言,对今天的经济学家来说,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崩溃的解释仍然是魅力无穷的智力挑战,经济学家们仍然没有了解大萧条的全部,大萧条也仍然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

      根据现有的数据,中国经济1932年到1936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68%、-0.72%、-8.64%、8.30%、5.87%,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7%。这些数字高于法国和美国在整个大萧条时期的增长率(0.6%和0.5%),与德国和英国大致相当(1.7%和1.8%),只是低于日本(3.7%)。① 如果考虑到1929年到1932年的情况,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还要高得多,② 因此,在整个大萧条期间,说中国经济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表现要好是不为过的。

      对大萧条的最新研究发现,大萧条之所以从一国开始,进而演变成为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金本位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无论是在世界性的价格水平和产出下降,还是在这些国家最后的经济恢复中都得到体现(Temin,1993; Bernanke,1995)。有两个方面的证据可以支持这个结论,第一,使得萧条发生的货币冲击正是通过金本位在不同国家之间传导的,其具体的传导机制是由通货紧缩导致的金融危机(Romer,1993);第二,历史统计显示,西方国家离开金本位的时间对于其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些很早就脱离金本位的国家可以再膨胀它们的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经济衰退因而程度较浅,经济恢复也比其余国家早,而那些始终留在金本位的国家,则陷入了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在萧条中越陷越深(Eichengreen and Sachs,1985)。

      大萧条期间,当主要西方国家纷纷恢复在一次大战时期放弃的金本位时,③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银本位的大国。另一方面,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就开始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到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的经济开放度已经非常高。在如此高的经济开放度下,中国经济怎样度过上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到目前为止,国际经济学界对这段时期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一部分现象做过研究,例如Friedman(1992)与Brandt和Sargent(1989)关于美国白银收购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过争论,但还未对大萧条中的中国宏观经济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用经济学方法回顾这段历史,力图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并对中国经济的表现与主要的金本位国家进行对比。

      本文第二部分回顾中国宏观经济在世界性大萧条中的表现,阐述银本位的作用;第三部分探讨中国经济在大萧条时期表现较好的一个重要因素,即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体系;第四部分在Bernanke(1995)研究的基础上,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来观察中国,比较中国经济与金本位国家的差异;最后是总结性评论。

      二、1929—1937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萧条通过金本位的传导,逐渐蔓延到其他主要西方国家,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见表1)。从1929年开始,以美英法为代表的金本位国家物价都急剧并且持续下跌。但是自1929年至1931年,中国上海、天津和广州三个代表性城市的批发物价却都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中国的平均物价上升了25%左右,显示出这几年出现了轻微的通货膨胀。

      

      资料来源:中国的批发物价数据来自杨格(1981),基年为1926年;美英法的来自刘佛丁等(1996),基年为1913年。

      大萧条初期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表现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其根源在于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采用银本位的大国,使得自己一定程度上隔离于世界经济的萧条之外,并且出现了短暂的繁荣。由于银在金本位国家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因此总体物价的下跌也包括银在内,表2的数据显示,银价在1929年开始连续四年下跌,其价值几乎跌去了一半(从85.4跌到45.2)。银价的跌落从两个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第一是贸易条件的改善,第二是信用的扩张。

      

      首先来看贸易,由于中国是银本位国家,银价相对于金价的下降,其作用相当于中国货币的汇率相对于金本位国家的一次贬值,按照金价衡量的中国产品价格比从前更加便宜。银价下跌,主要是相对于黄金而言,而不是相对于一般货物,银价的跌落大致与按照金价计算的物价跌落相伴随。④ 汇率的贬值有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使进口减少,促进了国内的生产。从理论上说,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一种是由于银价相对于金价降低,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另一种是由于金本位国家发生经济萧条,其购买力降低,导致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下降。对于进口来说,汇率下跌起了与保护关税相同的作用,使得进口价格上升。从现实数据来看,中国的出口物价指数虽然从1929年的105上升到1931年的107,但比较起来,进口物价上升得更多,从107上升到了150。虽然表2的数据显示出口的绝对值在这几年是下降的,但下降的幅度比世界出口要小得多。从1929年到1931年,反映在黄金和白银的净进口中,中国有国际收支盈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