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区与近代北方的崛起

作 者:

作者简介:
樊如森,讲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433

原文出处:
史林

内容提要:

“环渤海经济区”并不是一个边界固定的经济区域,其形状、范围和经济关联度,都随着沿海港口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强弱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一个历史经济地理概念,它很早就客观存在;1860年代环渤海口岸开埠通商以后,又有更加显著的发展,从而促成了北方经济在近代的崛起,并为今天的开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时下主要按现行政区而“规划”出来的3省2市“经济圈”,无法客观反映环渤海经济区的历史发展实际和内在规律。要全面地把握这一课题,必须将视野放大到近代甚至更早。笔者用历史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和方法所做的相关探讨,能够为该区域今天的开发和建设,提供较为符合实际的借鉴。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07)01—0033—11

      根据时下流行的说法,包括3省2市或5省2市的“环渤海经济圈”,最早酝酿于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而成型于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出台,并认为这是当前中国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难得机遇。① 在论证其合理性与必要性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相关著述。除上面涉及的冯之浚、陈钺主编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外,尚有马野主编的《环渤海经济研究》;② 王洛林和李京文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环渤海经济圈大型系列丛书”,包括1个综合卷和涵盖北京、天津(1996年)、沈阳、大连、青岛、辽宁、河北、山东的8个地方卷,共9本,内容包括3省2市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战略与对策等等。进入21世纪以后,张利民、周俊旗、许檀、汪寿松4位学者合著的《近代环渤海经济与社会研究》,③ 又综合考察了历代这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概况。

      已有的这些研究,虽然成果颇丰,价值亦大,但是它们的一个共同缺陷,皆在于以今天的行政区划为主要依据,先将环渤海地区主观地限定在3省2市的范围内,然后再进行条块分割性的近、现代“考察”,人为扭曲了环渤海经济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客观发展过程,割裂了其固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难以得出符合历史和现实实际的结论来。

      笔者认为,“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历史经济地理概念,它是随着沿海港口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强弱,而不断改变着区域的空间形状、范围和经济关联度;依3省2市或5省2市等现有政区为界限主观划分的“经济圈”,不能准确反映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实际。本文以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认真梳理和解读相关史料,力图系统地复原出近代环渤海地区经济现代化的历史地理过程,得出较为符合其发展实际的结论,以便为该区域今天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一孔之见。

      一 清中期以前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和港口概况

      就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而言,华北平原的农业经济开发较早,自春秋战国以至唐宋之交,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全国的前列。12到14世纪期间,由于这一地区历经战乱和游牧民族的统治,先进的农耕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下降。明政府推行移民垦殖政策以后,华北平原的农耕经济开始复苏并有一定的发展。清朝建立以后,华北平原得到进一步开发,棉花、烟草、花生、水果、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进一步扩大,酿酒、榨油、烟草和果品加工、编织、制陶等农村副业,也都有一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该地区的商品化水平。清朝建立以后,东北南部地区的农业经济,也随着内地农民源源不断的进入和垦殖,而得以逐步地发展起来。雍正年间,奉天的粮食达到自给并向关内输出。清代中叶,东北商品粮的供应地,已经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地区。

      北方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为通过沿海港口而进行的区域经济交流,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清朝前期环渤海的港口,主要有渤海湾西岸的天津港,山东半岛沿岸的胶州塔埠头港、莱阳县的羊郡港和金家口、福山县的烟台港,辽东半岛沿岸的锦州、牛庄和营口港等。

      清代中期,天津港的贸易范围,已经由南北大运河沿线地区,逐步扩展到华北、江浙和闽粤的沿海地区;运载的商品类别,也大大超出了内河漕运所限定的范畴。天津港在广大地域内商品流通中的桥梁作用得到加强。“到清代中叶,天津已成为华北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了”。④

      塔埠头是胶州湾内最大的港口,乾隆年间,这里“估客云集,千樯林立”,“夷货海估山委云积”,有行户20余家,设有驴骡行、油饼行、腌猪行、干粉行、福广行、杉木行、草果行、棉花行等八大行,贸易相当繁盛。⑤ 羊郡港是清前期莱阳海湾最繁荣的港口,“帆船云集,商贾往来苏、浙、朝鲜、津沽,称便利焉”,“凡平(度)、掖(莱州)、栖(霞)、招(远)之土产,江、浙、闽、广之舶品,胥以此为集散所”。道光年间,羊郡海口逐渐淤塞后,金家口迅速崛起。当地的大豆、豆饼、豆油、生猪、海盐、茧绸、沙参等药材,棉花、纸张、竹木、蔗糖等南方货物,山西的铁锅,周村的铜器,博山的煤炭与瓷器等等,均在金家口装船。⑥ 烟台本来是福山县的一个小港,由于水文条件良好,渔舟商船都愿意在此停泊,港口遂得到较快的发展。道光末年,这里的商号已经增加到千余家,商人的地域来源,有广帮、潮帮、建帮、宁波帮、关里帮、锦帮等,商业亦相当兴旺。⑦

      锦州是清代前期辽东湾内的重要港口之一,它有两大出海口,马蹄沟海口和天桥厂海口。前者“进口船只来自天津、山东两处,曰卫船、曰登邮。入口货为天津、山东两处之麦,出口货以杂粮为大宗。清乾嘉间称极盛,每岁进口船只约千余艘。自同治初天桥厂海口准运杂粮,此口船只为之大减”;天桥厂海口“进口船只来自福建、广东、宁波、安徽、上海、直隶、山东等处。闽粤曰雕船、曰鸟船、曰红头,江浙曰杉船,山东曰登邮。凡滇、黔、闽、粤、江、浙各省物产药类暨外洋货品,悉由此口输入。其出口货先惟油粮,以大豆为大宗。……在道咸间称极盛,每岁进口商船约千余艘”。⑧ 牛庄是辽东半岛最古老的海运码头之一。早在明朝初年,这里就是政府重要的军饷海运集散码头,清康雍乾年间,是其海上贸易最为繁盛的时期。当时,“牛庄城北有巨川焉,聚艨艟,通商旅。西连津沽,南接齐鲁,吴越闽粤各省,悉扬帆可至”。⑨ 清中叶以后,随着上中游的大规模开发,辽河河道的淤塞日益严重,致使大型海船无法直航牛庄码头,结果辽河的海运码头,被迫转移到处于更下游的营口,牛庄仅成为辽河的内河航运码头而已。营口(没沟营)是随着辽河的淤塞和海运码头的下移而后来居上的。“营口在辽河左岸,距牛庄九十里。海禁未开时,南商浮海由三岔河至萧姬庙登陆,入牛庄市场。嗣后河流淤浅不能深入,因就此为市。咸丰八年与英人订约通商仍沿牛庄旧称,实则以营口为市场”。⑩ 到道光末年,营口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已经超过锦州而居于首位。(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