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南乡村经济变迁的个案研究

——江阴徐霞客家族经济兴衰、分家析产及明末织布作坊诸问题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明宏(1956- ),男,历史学博士,江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苏 无锡 214122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明代江阴徐霞客家族的社会经济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时江南乡村经济的发展态势。本文以明代该家族经济变迁的个案为考察对象,对其盛衰变迁、分家析产、非经济因素影响和徐霞客母亲的织布作坊作出探讨与研究,由此或可对学术界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S-09;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06)04-0088-10

      据《梧塍徐氏宗谱》所载,[1]江阴梧塍徐氏家族为北宋末年开封府尹徐锢之后,因金兵南侵,于建炎四年(1130)扈驾迁居浙江,其子孙散居荆溪(今江苏宜兴)、云间(今上海松江)、琴川(今江苏常熟)一带。元代时其中一支卜居江阴县西顺乡梧塍里(今江阴县祝塘乡大宅里),称“江阴梧塍徐氏”。有元一代,梧塍徐氏家族出于民族之义,连续几世避世隐居、“乐道不仕”①,以耕读传家、增殖田亩为归,“身修家齐,生业寝广”②。明代时,徐氏家族曾出过解元(如徐泰,第十一世)、经魁(如徐元献,第十二世)之类科场明星,也有过州守、通判、鸿胪寺主簿等官宦,著名的“晴山堂石刻”(见上海古籍版《徐霞客游记》[2]的“附编·石刻”部分)收录了许多反映明代显宦名士与该族往来的文墨,至明末还孕育出了一位杰出的旅游探险家、地理学家、游记文学怪杰徐霞客……这是一个名震江南的明代望族,也是一个显赫一时的土地大族。这样一个家族所经历的历史变迁自然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本文选择该家族在明代发生的经济变迁个案为对象,力图作出具有实证意义的微观研究,并为学术界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为方便起见,本文在叙述时以徐霞客家族的直系成员为主。

      一、一个土地大族的兴衰过程

      从元代时的第五世千十一,至明末第十六世徐霞客及至清初其孙徐建极一代,江阴梧塍徐氏家族经济经历了初创、兴盛、中衰、没落多个阶段。如将有元一代徐氏家族经济划为初创阶段,则第九世徐麒(1361-1445)至第十三世徐经(1473年-1507)可称为兴盛阶段;而此后至第十五世徐有勉(1545-1604年)、王孺人(1546-1625)夫妇时可称为中衰阶段;又此后为没落阶段。

      从第九世徐麒至第十三世徐经,是徐霞客家族由“身修家齐,生业寝广”之初创,进入到“膏腴连延,货泉流溢”③之兴盛阶段,大致在明洪武至弘治年间(十四世纪中至十六世纪初)。徐麒是梧塍徐氏家族家业走向兴盛的关键人物。在明初休养生息、鼓励垦殖的政策之下,徐麒精心“经画家务,赀产日饶裕”。④后以学行获荐、奉诏使蜀,事竣辞归时所提理由就是“家赋浩繁,难于遥理”。辞归后,徐麒被“推长郡赋”,任郡中的粮(赋)长。由此,徐氏家族产业更臻丰盈,“辟畦连阡,原田每每,储橐益广”。⑤据有关传志所记,徐麒时徐氏家族的田产有“若千顷”,⑥即便是虚估,这在人丁较旺、土地不广的江南也是十分惊人的。第十世徐忞(1393-1475)时保持发展增殖之势,“家益裕,族益大,赀累巨万”。⑦人或称其与二弟徐悆“皆称素封”、富类封君,其庶出之三弟徐应经过30年“辟土殖产”,家产亦得“与二兄埒,名行亦相颉颃”。⑧至徐忞之子第十一世徐颐(1422-1483)、徐泰、徐坤兄弟时,徐颐亦曾有辞官归里、治产奉亲故事。他“益勤俭治生业,增产拓地,殆无虚岁”,并为卒于荆门州守任的二弟徐泰治丧教子,为幼弟徐坤理家政、“俾勿堕业”,⑨可见田产又有所拓殖。徐颐生子徐元献(1455-1483)、徐元寿,是为徐霞客家族第十二世。虽因徐元献早卒(仅得年28岁),该世于田产只是维持而已,但从时人对徐衍芳子徐经家产“膏腴连延,货泉流溢”、“大厦千间,金珠委地”⑩的记述看,其时徐氏家族仍不负“世以高赀为江南鼎甲”之名。(11)

      然而,正是从第十三世徐经开始(大致在弘治末年至正德初年间),徐氏家族经济进入了中衰阶段。这主要反映在徐经夫人杨氏在他去世7年后(1514)所书分家析产文书中。从文书中可见,徐经家当时分给3个儿子的家产计“官、民田地三百七十七顷九十三亩二分八厘,官山十亩,民山五顷三十三亩七分四厘八毫,又滩八十六亩八分四厘七毫,又芦场四顷四十三亩三厘六毫,草场三十二亩,鱼池大小六所”,并有两个女儿的妆奁田计12顷、祭祀田3顷等,各种田、山、滩、场总计约403.9924顷(合40399.24亩),由于已经过数世财产分割,其内涵远大于明初徐麒时。但是,正如杨氏在文书中所写,“不幸夫故,子女皆幼,门户无人,氏竭力撑持,保守祖业”,以上所列家产均为杨氏竭力撑持“保守”而得,与以往数世增产拓地之势已是不同;而且,文书中还提到“近年门户重大,人口众多,使费烦难,以致揭债,银钱米麦不能积蓄盈余,无以标拨”,一个在初承家业时还是膏腴连延、货泉流溢的大家族,只过了20多年,竟然会“使费烦难,以致揭债”,其中衰迹象已然显露。(12)此后至第十四世徐治、徐洽(1507-1564,徐霞客曾祖父)、徐沾兄弟时,或于举业屡厄屡试,或曾以年幼而受欺侮、一度“产业被乾没过半”,(13)兄弟间幸能协谋共虑,方使家业“赖以不堕”。(14)徐霞客的祖父辈即第十五世共有兄弟5人,其祖父徐衍芳(生卒失考,约当正、嘉、隆、万之时)为长子,诸兄弟有的子女林立,又以“守先世之业足矣”为念,(15)不再增殖土地,传至十六世即徐霞客父辈6兄弟时,一分再分,窘境可知。徐霞客父亲徐有勉(1545-1604)在6兄弟中排名第三,诸兄弟中有多位不是因故只获得“一椽数亩”而“绝无多寡之嫌”,(16)就是虽“以遍蓬对泣,兴构西堂”却“不厌硗瘠”,赖兄长之助得以“业稍起”。(17)而徐有勉分得之产“处东偏之旷土”,人更直称其“家已中落”。(18)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家道已经中落的景况下,这个曾号称“赀拟封君”的大族出了几位以棉纺织业撑持门户的女子。一位就是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1546-1625),她经营的棉布作坊在江阴、苏州一带颇为有名。另一位是徐霞客的五婶苗孺人,她“果尔椎髻,操作纫缉,不少休纾,堂前朝夕谋己”。(19)她们襄助丈夫甚至独力经画家业,一度使家业“竟复旧观”,(20)或“渐殷殷然”。(21)

      但是,女子纺织只是昔日这个江南土地大族的回光返照而已,此后就日趋没落了。十七世徐霞客(1587-1641)典地出游,于家族无些介之入,而有持久之耗;至第十九世其孙辈徐建极(1634-1693)兄弟时,更是“家资衰落”、(22)“田庐不及中人之产”(23)了。据宗谱所见及笔者的实地了解,徐霞客家族到清代已混同于一般农户,只有某些分支或可跻入后世所谓之“富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