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斯密型动力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作 者:
林刚 

作者简介:
林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00836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作者认真讨论了斯密本人对分工等问题的分析,斯密型动力的内涵,斯密动力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以及直到20世纪中叶斯密式分工和专业化是否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根源或关键原因,颇有启迪意义。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斯密型动力是当今部分学人对斯密经济增长学说的理论概括。他们认为,在生产方式①未发生“现代经济增长方式”亦即工业化的转化之前,分工和专业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因为只有分工和由此导致的专业化,才能提高生产率。而分工又是由于贸易和市场的扩大引发的。近些年来,一些学者愈来愈多地使用斯密型动力概念来分析中国传统时代经济特别是明清时期经济,认为它是推动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根源或关键原因,并以此进行中国与欧洲经济发展的比较。②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一,斯密(Adam Smith)本人是如何分析分工等等问题的?究竟什么是斯密型动力?二,斯密型动力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到底如何?直到20世纪中叶,斯密式分工和专业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吗?

      一、什么是斯密型动力?斯密本人是如何提出分工、市场和经济发展理论的

      (一)斯密分工学说的理论背景

      斯密的分工、交换、市场、生产力理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关注问题、分析对象,以及内在的思维逻辑。

      斯密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个人和国家的财富最大化问题。斯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书名已可说明此点。

      但斯密所说的财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财富;而是“交换价值”,即通过市场交换能够增值的财富,因为只有这种财富才有快速和大量增加的可能,也才可能实现普通人的财富最大化。

      斯密认为,财富源于生产,生产力的增长才是财富增长的根本,而不是贵金属的多少或对外贸易的顺差之类。

      正因为斯密的财富是交换价值,所以斯密注意的并非是一切形式的生产,而是能够增加交换价值的生产即“纯粹”的或可称之为“资本主义性质”③的商品生产。像为自己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或是产品的各个部分从原料到成品都是自己进行的生产,或是自给与商品相结合的生产,或是为换取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商品交换和生产,都不是斯密所关注和要解答的问题,尽管斯密在论生产时曾对此略有涉及。

      斯密进一步认为,分工是增加商品生产的主要手段。然而这里的分工显然不是一般意义的家庭内部家务分工,也主要不是企业内部的分工,而是能够使生产方式发生关键性的变化,即促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分工。这种分工,固然可促进生产本身和提高技术,但更为主要的是分工可以促进市场交换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使市场主导的商品生产增长。

      那么,分工又是由谁决定的呢?斯密认为是交换。斯密认为“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斯密谈到交换,曾列举原始的交换,普通的物物交换。但斯密要讨论的不是这类交换,而是决定分工、对分工的扩大有决定性影响的交换,这是通过市场,并且是以货币为媒介,以国际贸易为其重要内容的交换即资本主义贸易性质的交换。

      通过以上可以认识到,斯密理论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致富,其核心思想是:牟利性的交换(斯密称之为做买卖),从交换中获取最大的利益(交换价值)是致富的根本要义。交换价值的最大化又取决于商品生产的最大化;而这不仅是有牟利的愿望就可实现,它更取决于一种能够通过交换使人获取价值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机制,这就是可以自由生产和自由交换的自由市场经济,由“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的运行是这类经济的“自然法则”,实现这种经济的一个基本前提则是西欧从15世纪经由世界市场而形成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

      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讨论的对象、提出的和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未使用动力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而不是前资本主义经济。④斯密的分工理论建立在颇为严密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的分析框架中。但是这个理论的内在逻辑被后人搞得混乱不堪。一系列依存严格时间地点和时代特征的结论被认为是所有人类的本性所导致的、在任何时代都适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

      (二)斯密分工理论的历史前提、限制、适用条件⑤

      斯密的分工理论不仅仅基于理论分析,而且是建立在他提出的西欧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证基础上。斯密论证西欧国家的分工发展,与两个历史阶段有直接关联。

      第一阶段:罗马帝国崩溃至地理大发现前的漫长时期。

      斯密认为,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产业的发展应是按“农业—城市制造业—国际贸易导向产业”的顺序依次推进,但在西欧实际发生的却恰恰相反。由于农村受政治不良等等因素影响,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品农业难以发展。推动中世纪西欧摆脱落后的力量,极大程度上是开展海外贸易所致。国外贸易导致城市发展起外贸型工业,这首先带动了农村发展,农村发展又推动了城市的由国内市场主导的产业发展,从而启动全部经济发生重要变化。斯密举例说,“利斯、赫利法特、设菲尔德、伯明翰……等地的制造业,就是按照这个方式,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这种制造业是农业发展的结果。其推广与改进,在欧洲现代史上,一般迟于由对外贸易促成的制造业。”“农业的推广与改进,又是国外贸易和直接由此产生的制造业的最后和最大的结果。”⑥

      这一阶段,以国际贸易带动的城乡分工和产业分工,为15世纪以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所谓基础,即是以海外经营和扩张带动本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步确立和初期成效。

      第二阶段: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地的建立。

      在斯密看来,促使欧洲经济发生从“古代到现代”重大变化的基本原因,是地理大发现和西欧国家海外殖民地的建立与开拓。他认为:“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角到东印度通路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而最重要的两件事。”之所以最大最重要,是因为“这二发现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促进重商主义的发展,使其达到非此决不能达到的那么显著、那么壮大的程度。这个主义的目标,与其说是由土地改良而富国,不如说是由商业及制造业而富国,与其说由农村产业而富国,不如说由都市产业而富国。但这二发现的结果,欧洲商业都市,不仅成为世界极小部分的制造业者和运送业者,而且成为美洲许多繁荣耕作地区的制造业者,和亚洲、非洲、美洲各地的运送业者,并在若干方面,亦是这各地的制造业者了。这样就给他们的产业开拓了两个新世界,每一个都比旧世界大得多广得多,其中一个市场,还在日益扩大起来。”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