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灵泉寺唐代题记与两税法

——兼论两税法在河朔割据藩镇的实施及其限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继民,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050051;彭文峰,上海电力学院 200090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灵泉寺唐代题记是河朔割据藩镇推行了两税法的重要实证史料,印证了相关史籍关于两税之夏税五月提前征收的记载,反映了县令躬亲两税征收的事实。河朔割据藩镇在建中元年(780年)与唐王朝控制下的其他地区同步推行了两税法,但它们对两税法的推行和实施是不完整和有限度的,这是割据藩镇对唐朝廷兼具依存与离心倾向关系矛盾地位的反映。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施的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影响古代赋税制度1000余年。近代以来,两税法一直是唐史学界和经济史学界、财政史学界久盛不衰的研究课题,已经发表的相关学术论著至少有几百项①,可以说两税法的所有问题以及两税法与经济史、财政史甚至是政治史相关的各个层面各个问题几乎都有涉及。尽管学术界对两税法文献材料的发掘和研究选题差不多网罗殆尽,几无遗漏,但并非没有继续拓展的空间,例如本文拟探讨的安阳灵泉寺唐代题记,虽然有的学者注意到了它与两税法内容有关,但没有进一步开掘,而且只注意到了题记的一部分内容而非全部内容,所得出的认识当然很有限;再如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在全国推行非常迅速,只有半年多时间,但与此同时割据藩镇地区是否得到实施呢?实施程度如何呢?假如此时没有实施,那么何时实施昵?如上问题虽有学者谈及或提到,然而迄无专论。因此,本文拟以灵泉寺唐代题记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对题记涉及的两税法内容进行钩稽排比,从中发现以往所忽略的内涵和史籍所不载的材料,并进而就两税法在河朔割据藩镇地区的实施时间及其限度,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期丰富和推进两税法的研究。所见未必允当,殷望大家不吝指正。

      一、灵泉寺唐代题记对两税法史料的印证与补充

      灵泉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南25公里的宝山之麓,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该寺原名宝山寺,由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后改名灵泉寺。这里山青泉碧,谷幽林深,隋唐时期香火极盛,号称北方佛教圣地、“河朔第一古刹”。寺院现有唐代石塔两座,其中西塔塔身东外壁镌刻有唐人题记多处,清人陆心源光绪年间编纂的《唐文拾遗》卷32录有唐人禹璜的《灵泉寺题记》,称:

      圃人禹璜,以咸通八年五月自宗城拜安阳。是月十八日较夏租,面宝山之崔嵬,税车半日,扪萝环涧,力抵危峰,瞩盟津於前,眄常山於后,左揖泰岳,右俯莘,流情肆目,独畅其巅。虽乘查之问霄汉,入壶而观太虚,未必多此。十九日纪,从者铁儿、阿用、十四。

      明年夏五月廿八日,又攉麦租,再游于寺,颇息尘思。禹璜记。

      编者称题记源自《安阳县金石录》(清人武亿编纂,乾隆年间刊刻),查《续修四库全书》本《安阳县金石录》卷4,以上题记被分为两目,前一目作《禹璜题名记》,后一目作《禹璜再题记》,题记内容与上文所录无异,但有编者对题记内容介绍的按语,《禹璜题名记》按语称:

      案题记正书,自左起,在灵泉寺佛殿前西塔。文云:圃人禹璜(中略)从者铁儿、阿用、十四。《唐书·食货志》德宗相杨炎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此称较夏租,犹秉两税定法也。自宗城拜安阳,不著其为某官,疑当为丞尉之属,书法最精卓。

      《禹璜再题记》的按语称:

      案题记行书,自左起,于前题各为一石,连砌塔上。文云(中略)据八年已称“较夏租”,此题又言“攉麦租”,征求之役,官为之身督,言之实有痗心矣。

      据《安阳县金石录》卷4,在以上《禹璜题名记》和《禹璜再题记》之后,还有《郑儅题名记》,此题记内容与我们将要讨论的禹璜题记有关,因此也一并移录如下:

      案题记自左起,行书,附禹璜再题之后,文云:“郑儅后年复来,寂无人烟,登山焚香而返。”又一行大书,径寸余,在题石前,题“县令郑儅”四字。另行书“端午日”三字。“后年”当指咸通十年己丑(869年)也。此题令者,旧志皆未访及。

      《安阳县金石录》将唐人题记分作三目,分别是《禹璜题名记》、《禹璜再题记》和《郑儅题名记》,但关于三处题记相互位置关系的记述不易理解,不过,这只要对照一下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宝山灵泉寺》第321页有关题记的拓片就可一目了然②。从拓片看,《禹璜题名记》正文六行落款三行(其中正文第6行字迹模糊,无法辨识),位于拓片右侧;《禹璜再题记》共三行,位于拓片左侧;《郑儅题名记》居于《禹璜题名记》和《禹璜再题记》之间,共三行,其中“郑儅后年复来,寂无人烟,登山焚香而返”占两行,字迹勉强可以辨识,“端午日”独占一行,字迹比较清楚。至于“县令郑儅”一行四字,位于《禹璜再题记》之左侧,即拓片的左缘,此行题记应与《郑儅题名记》无关,属于一处独立的题记,仅仅是郑儅官职姓名的题写③。换言之,西塔塔身东外壁镌刻的唐人题记实为四处,一是《禹璜题名记》,二是《禹璜再题记》,三是《郑儅题名记》,四是“县令郑儅”。

      《禹璜题名记》的大意是说作者于咸通八年五月自宗城调任安阳,当月十八日即前往宝山之下的灵泉寺一带收取夏租,半天即完成收税任务,然后攀缘登山,直至巅峰,作者前瞻黄河盟津,后顾北岳常山(即恒山),左指东岳泰山,右瞰莘(当是山名),极目远望,尽情畅想,不由感叹“乘查之问霄汉,入壶而观太虚”也不过如此。《禹璜再题记》的大意是说作者于明年(即咸通九年)五月廿八日又来收取麦租,再次游览灵泉寺,心灵受到净化。《郑儅题名记》的大意是说作者于后年(即《安阳县金石录》编者所说的咸通十年)端午日又一次来到灵泉寺,但寂无人烟,遂登山焚香而返。从《禹璜题名记》和《禹璜再题记》内容可知,禹璜到灵泉寺一带的主要目的是“较夏租”和“攉麦租”,游览灵泉寺应是顺便行为。《郑儅题名记》内容较简单,没有涉及此行的主要目的,但从其题署的日期是五月的“端午日”推测,也应该与禹璜一样,属于“较夏租”和“攉麦租”之类,至于所云“寂无人烟”一语,当指灵泉寺内而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