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5766(2007)20—0071—06 一、前言 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的灵活性以及解决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许多学者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大力发展和完善适合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林毅夫、李乐军,2001;李志2002;张捷,2002);(2)要发挥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郭斌、刘曼路,2002);(3)要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曹凤岐,2001)。无疑,合理的金融机构结构以及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但是,在我国经济转轨的条件下,根据上述的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呢?本文认为,在我国经济转轨的条件下,现在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困境实质上是“制度困境”,缺乏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独特地信用增级机制,而通过构建合理的融资平台,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能相当程度上缓解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和信用缺损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世界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金融产业委员会就曾发布《麦克米伦报告》,认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本和债务的需求高于金融体系意愿提供的数额,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即“麦克米伦缺口”。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占银行贷款的比例不是上升,而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我国,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并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与这些贡献不对称的却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诸多限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融资难问题。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每年获得的授信额度仅占当年新增贷款额度额的20%,占全国企业总数97%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的贷款资金不超过20%,而股票、债券发行等融资方式更是几乎与中小企业无缘。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国内外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和讨论。根据Stiglitz & Weiss(1981)建立的分析模型,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均衡贷款利率将低于市场出清利率,造成在贷款发放过程中,面对客观存在的过剩贷款需求,必然需要将一部分企业排挤出信贷市场,从而产生所谓的“信贷配给”现象。而信贷配给的有效性依据于既定利率下对贷款企业风险水平的识别,而风险水平的识别又取决于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因此,信贷配给均衡实际上就是既定利率所对应的边际收益与为识别风险所耗费的边际信息成本间的均衡。在上述框架下,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中有着两个明显的劣势,使其容易成为信贷配给的对象:一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规模小,负债能力相对较弱,破产率较高,信用价值量较小,信用资源也相对比较短缺;二是对金融机构而言,中小企业的信息收集成本远高于大企业。因此,信用缺损或信用不足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来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主要采用了3种方式:(1)风险资本模式。这种模式多以风险投资基金的形式存在,通过寻找绩效良好的高增长部门以便进行风险投资,这些企业的内部收益率往往达到35%或者更多,并且最终会通过首次公开发行渠道为相当部分的投资找到退出渠道;(2)开发性资本模式。开发性资本并不以追求高回报率为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贫困地区的发展,目的在于获得开发性或者环境性收益。开发性资本仅仅期望获得大约5%的投资回报率,并以管理层回购的方式找到投资的退出渠道;(3)“动手做”资本(Hands-on capital)模式。在此模式之下,“动手做”资本与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在事实上为后者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提供了较为深入的商业援助。他们不但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市场研究,而且无论在获取投资资金还是为投资寻找退出渠道时,都会帮助中小企业与其他资金提供方洽谈。这类投资的投资出口大多是管理层回购或者卖给战略合伙人,并且期望获得10%左右的税前投资回报率。也就是说,“动手做”资本模式旨在寻找损失较小的平稳投资组合,而不是少量企业高回报加上大量企业破产的投资组合。 可以看出,上述模式的成功实施是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前提条件的。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至少在短期内,这些方法的适用程度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索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损或信用不足的其他途径。 三、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运作模式 1、信用建设先行,信息公开透明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中的一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中的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具有以下特点:(1)信用风险概率分布的有偏性。企业违约的小概率事件以及贷款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称,造成了信用风险概率分布的不平衡;(2)信用悖论现象。理论上讲,当银行管理存在信用风险时应将投资分散化,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客户信用关系,区域行业信息优势以及银行贷款业务的规模效应,使得银行信用风险很难分散化;(3)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明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主要取决于与借款人相关的非系统因素,如借款人财务状况、经营能力、还款意愿等;(4)信用风险数据获取困难。由于信用资产的流动性较差,贷款等信用交易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贷款持有期长、违约事件频率小等原因,信用风险不像市场风险那样具有数据可得性,风险数据获取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