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板的三年成长路及其未来愿景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家章,广西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广西 南宁 530022

原文出处:
学术论坛

内容提要:

为解决国内现有4200万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应运而生。中小板设立三年以来,为相关企业实现资本聚变扩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融资平台。截至2007年6月底,共有139家中小企业公开发行上市,在二级市场涌现出了以苏宁电器为代表的Tenbagger(股价上涨了10倍的股票)方阵,给国内外投资者尤其是智慧型投资者带来了新一轮的超额收益。Tenbagger后备企业的或备但未必充分的多项选择标准,也日渐明晰。未来中小板在保有量的扩大更有质的提高时,会孕育出中国卓越的企业与卓越的企业家,为投资者带来又一轮黄金的投资岁月。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08-0071-05

      2004年6月25日,是一个被中国证券史所铭记的日子:以新和成(002001)牵头、大族激光(002008)殿后的一批共8家中小企业板(以下简称“中小板”)个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隆重地鸣锣挂牌上市,国内中小板由此揭开了序幕。中小板的推出,意味着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优秀乃至卓越的中小民营企业,从此之后得以踏上或不断踏上直接资本融资的新平台,开始书写企业自身发展的崭新篇章。中小板的推出,还意味着国内证券市场的广大投资者可以通过在一级或二级市场投资,与更多国内优秀中小企业共同获利成长。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与中小板的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中小企业取得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数据表明,国内现有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家(包括个体工商户),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1]。目前,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国内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显然,中小企业发展更具活力,发展形势喜人,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由于起步慢、规模小、经营风险大和缺乏信用历史等因素,中小企业在追求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融资难就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这也是全球大多数国家的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的一个共同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抛弃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不易乃至无法上市的陈旧思维与做法,拓展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产权交易、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的渠道,就成为了解决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不可或缺的重要选择。中小板的应运而生,为国内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了一条便捷通畅的渠道,并逐渐体现出了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独特价值,为国内中小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塑造出又一个有实力更富于潜力的直接资本融资平台。

      至今,中小板已经推出三年了。截至2007年6月底,共有139家国内中小企业完成了公开发行和上市。具体历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共发行上市了50家企业,其后因配合沪深股市开始实施前所未有的股权分置改革,暂停发行上市。第二阶段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取得实质性的成功,2006年6月后,中小板重启发行上市,2006年下半年共发行上市了52家,2007年截止到6月底,则已发行上市了37家,该阶段至今仍在延续,在这个阶段里,中小板的发行与上市明显提速,在与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海外创业板市场争夺国内中小企业上市资源的层面上,渐显优势。为了表述的精确,中小板前50家即在2005年6月前上市的企业,本文称为“中小板50股”;2006年6月后上市的个股,称为“中小板50后股”,它们构成了中小板的数量更多、企业质量未必逊于中小板50股的新生群。

      二、3岁的中小板,跑在沪深主板市场之前了

      3年,在历史长河里只是短短一瞬间。而作为国内资本市场初生牛犊的中小板,在这短短一瞬间里,已经释放出了不可低估的能量和日趋明确的投资潜力,相比于虎虎有生气的深沪主板市场,可谓初生牛犊不让虎。

      能说明这点的关键数据是,2005年6月8日推出的中小板指数以998.66点开盘(这也是该指数的最低点位),2007年6月15日以4993.59点报收,涨幅为400.03%;同一时期,上证指数的涨幅是300.88%,深证综合指数的涨幅是377.76%。新兴的中小板指数较之沪深主板指数,犹如一个长得更高更快的小弟弟,蹦蹦跳跳地跑到两个哥哥的前面了,中小板也成为了整个沪深股市中成长性最强劲的一个板块。

      透过指数来寻底探源,进而管窥证券市场对中小板的优秀尤其是趋近卓越企业的极富效率的价值与价格发现,可圈可点处颇多。

      三、苏宁电器:中小板企业中一面最亮丽的旗帜

      苏宁电器是一家靠着10万元起步资金、创办于1990年的中小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资金的瓶颈。中小板的推出,则为苏宁电器招募社会公众资本、实现资本聚变扩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融资平台。苏宁电器通过中小板首发融资3.946亿元,于2004年7月21日在中小板上市,当天涨幅较之发行价就已逾100%,成为当时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2006年5月再融资12亿元,两次融资资金的及时到位,令苏宁电器得以在全国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在上市后至今的近3年时间里,苏宁电器立足国内家电市场,把握了家电消费及其升级的机遇,在向行业龙头企业的演进过程中,不断超额分享着国内泛家电商品消费的成长,实现了企业自身外延加内涵成长的双重成长,通过企业自身的做强做大,开始了从优秀企业到卓越企业的新长征。外延成长首先表现在店面扩张上,苏宁的上市元年即2004年拥有84家店,次年新增连锁店140家,置换3家,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66.67%,营业面积增长154.88%。2006年全年新开连锁店136家,置换9家,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56.7%,营业面积增长48.66%,实现了经营版图在国内的迅速扩张。苏宁现仍处在规模扩张期内,2007年的目标是在国内拥有500家连锁店,张力依然强劲。人力资源方面,苏宁电器上市前有员工约1万人,2007年6月的员工数量约8万人。内涵成长方面,仅在2006年,苏宁电器通过内部挖潜,门店每平方米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提高了5.22%,销售毛利率比也有提高。这种外延加内涵的双重成长,成就了企业的内生性增长,并突出表现在盈利增长上,从2003年至2006年,苏宁电器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4%[2]。就股本扩张来看,苏宁电器由上市时9316万股的总股本,已经壮大为现今的14.4亿股;股本总市值方面,苏宁电器由上市时的27.836亿元,到2007年6月底已增值为676.928亿元,跻身于A股绩优大盘股行列。上市3年,如果说苏宁电器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成长!——除了成长,就是对成长的复制。这种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整合下连锁店经营模式的标准化复制被形象称为:连锁拓展的复印机原理[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