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企业创新行为机制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岳芳敏(1968-),女,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制度经济学和企业理论。(广州 510630)

原文出处:
财经科学

内容提要:

在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中,普遍存在的企业模仿为什么没有抑制企业创新?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和对现实中集群发展历程及企业行为的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的内生性模仿机制和竞争性、合作性创新机制,从企业行为机制视角观察集群创新是如何启动的;在企业不同阶段和不同集群类型中,企业模仿和创新的路径也不同。由此得出了培育产业集群和升级产业集群方面的政策含义,指出政府对于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升级方面大有作为。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7)08-0079-08

      关于模仿,已有的共识是企业模仿成功组织进入某一行业,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模仿是企业低成本的技术学习方式。观察各类产业集群,尤其是在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中,可以发现,企业模仿行为普遍存在。在技术无法受到知识产权保护下,模仿的普遍存在势必抑制企业的创新动机。因为创新者成本大,收益不确定,而创新成果模仿者成本小,收益大。这样,企业集群会缺乏创新,模仿导致的同质化竞争,以及过渡集聚产生的负效应,比如拥挤效应,都会导致利润下降或“柠檬市场”等,[1](25-29)最终走向衰落。在我国,“微利”时代、产业利润普遍下降已是事实。但现实表明,“柠檬市场”并未在世界各地的企业集群产品市场出现。相反,集群产品创新不断,具有时装性、差异性和个性化特征。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兴旺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那么,传统产业集群中企业模仿为什么没有抑制创新?企业模仿与创新行为机制是什么?

      一、相关理论与本文分析框架

      企业集群(Clustets)是指同一类产业内的企业在同一地区的聚集。而在以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为主的集群中,企业进入的技术与资金门槛都较低,但小批量、定制式生产和非标准化产品和工艺流程不适于大企业进入,从而为中小企业在这些产业中留下了生存空间。这些多为传统产业,如五金、纺织服装等。其产品具有时装性、艺术性等特点。[2]这些传统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行为是本文的分析对象。

      本文运用熊彼特(1912)的技术创新概念: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的新组合,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可将创新概括为以下五种类型:(1)生产新的产品;(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流程;(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5)采用新的组织方式。而前四类为技术创新,第五类为组织创新。

      分析框架:在世界各地的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中,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一个新产品、新款式的推出,立即就会有同行企业的模仿和跟进。因为缺乏知识产权等正式制度的保护和制约,模仿在集群中大行其道,并成为企业学习、成长的一条捷径;模仿也是企业集群的形成路径,但模仿会导致集群衰落。而创新才是集群和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之路。集群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环境”而被誉为“创新网络”,[3](305-317)因而能促进企业不断创新。但集群创新不会自发启动,企业都有模仿新技术“搭便车”的动机。通过观察广东和浙江的传统产业集群,我们发现在不同发展阶段中,企业的模仿和创新行为有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并呈现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在初创期,企业先模仿应用已有技术,在应用中发现不足或因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需要在模仿中创新,创新中模仿,最后才可能有能力自主创新。在此过程中,企业和集群不断发展成长起来。

      本文的理论假设:(1)在集群中,模仿具有内生性而普遍存在,并促成企业初期的创业和集群的生成。(2)集群企业在竞争机制下产生创新动力,在合作性机制下形成创新能力,创新使企业和集群具有竞争力。(3)传统产业集群中企业实现自主创新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获取路径是集群中企业之间、企业与组织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二、中小企业集群中企业模仿机制的内生性与模仿途径

      (一)企业模仿行为的内生性机制

      在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中,模仿是企业在技术能力较弱时的生存手段和学习方式。企业模仿行为具有内生机制,表现为趋同性模仿形成企业集群、效率性模仿使企业低成本学习、成长、合法性模仿使企业模仿行为具有被动认受性而普遍存在以及适宜模仿发生的集群环境。

      组织行为具有合法化模仿机制。迪玛奇奥和鲍威尔认为组织趋同源于法律制度和由社会规范产生的共享观念、共享思维方式。否则,就会有合法性或认受性问题,组织会受到很多压力,发展会受到影响。[4]Baum JAC和Berta WB的研究发现,[5](155-184)组织间行为模仿是一种学习。组织趋同化学习受到一系列动力的驱使,如企业总是以在本行业内处于高位势、与自己有社会临近性的企业作为目标,学习那些与自己战略类似的企业,但企业也会向那些在自己本地群落以外的同行业成功企业学习。而产业集群环境、其中的社会网络以及本地专业产品市场的存在提供了企业相互学习模仿的机会,节省了学习成本,有利于企业模仿学习。[6]

      合法性模仿机制的另一个涵义在于,企业集群中企业主体对模仿行为的被动认受性。因为在传统产业集群中,产品具有时装性、同质性等特点,产业具有进入门槛低和速度经济性特点,集群中又缺乏知识产权等正式制度的保护,客观上也使得模仿合法化普遍存在,企业只能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服装业中,推迟新产品上市时间,打“时间差”;皮具企业样品展室由开放到封闭(只有得到许可才可以进入),或新样品一般不先在广州市场销售。但因为企业都或多或少地有过模仿行为,对同行的模仿只能无奈接受。

      效率机制导致集群中企业选择模仿。由于市场环境和组织目标都存在不确定性,而模仿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在没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会选择模仿。生态心理学者通过分析羊群效应的原因,认为趋同、模仿行为是面对外界不确定风险加以自我保护和防范的行为;[7]比如,在广州的皮具业集群中,先动者(最初的皮具生产经营者)就是在80年代初期从服装行业转入,当时服装业竞争日趋激烈,而皮具私人企业在国内还是空白,而且皮具与服装业生产经营较相似。最初,面临环境、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先动者的经营模式是模仿服装业。而随后的进入者受先行者的成功效应指引进入,跟随者必然选择模仿先动者的组织模式、生产、经营模式。①由于皮具业进入门槛低,只要有10万元左右的启动资金,有10来个工人一个皮具工厂就能开工了。在缺少资金、缺少设计开发人员的情况下,②企业必然选择模仿,通过买板(到市场上购买皮具产品)模仿成功企业的皮具产品,从而接单生产获利。这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卖方市场”环境下,甚至90年代中期,皮具市场竞争不很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很快获利,所以企业也没有创新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