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7)08-0003-08 对集群演进的解释在理论层面上已近成熟,但许多理论特别是在解释中国企业集群演进时有向突发偶然性倾斜的倾向。为了弥补企业集群演进理论中这一点的不足,本文试图依据前人的理论贡献,从整个集群的角度,构建集群内部企业的超边界分析。把原先单个企业的边界扩展到集群边界,从而更好地把握集群演进中的方向,也为集群内的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与方向的制定提供理论框架。 一、关于集群分析和集群边界的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地方中小企业企业集群逐渐成为国内外经济学主流研究文献的内容之一。综而观之,这些研究可以划归为几种主要研究思路:(1)从区域经济空间地理分布结构进行的研究;(2)从分工深化和交易网络扩展进行的研究;(3)从产业组织的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的研究;(4)从集聚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进行的研究:(5)从企业竞争与协同的自组织机理进行的研究:(6)从知识外溢和信息共享进行的研究。A·马歇尔、M·波特、P·克鲁格曼、A·萨克森妮、费孝通和王缉慈等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对上述研究作出了贡献,特别是费孝通考察浙江后引发了“块状经济”——企业集群研究潮流。 集群这一经济形态是介于市场与企业内部之间的中间模糊态组织,这也使交易成本理论的解释能力下降。因为传统的企业边界在此理论下是可视的,一个很长的时期也是固定的,原先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框架只适合解释一般企业的经济性质,而在企业集群中,没能得到更大的发展。随着研究的进步和视野的宽阔,以后的研究都把集群看作是一种协作模式和生产链条,Feser(1998):经济集群不仅是指相关的和支持性的产业和机构,更应该指那些由于关联性而更有竞争力的相关和支持性机构;Roelandt and Den(1999):集群的特征是在一个价值增值生产链中相互联系的,具有强烈相互依赖性的企业(包括专业化供给者)组成的生产者网络;Simmie and Sennett(1999):主要通过供给链,并在相同市场条件下运作的,具有高层次协作的大量相互关联的产业中的企业和(或)服务性企业。直到2001年,Van den Berg,Braun:“集群”是一个主要与网络中地方或区域维度相联的概念——大多数定义都具有这一观念:集群是那些生产过程由于商品、服务和(或)知识的交易而紧密关联的专业化组织的地方化网络。 国内的学者对集群边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和分工理论上,陈柳钦教授(2006)指出,企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何雄浪(2006)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劳动分工深化的结果,也是某种交易制度安排的结果。在数学的论证上,何雄浪和李国平通过定义企业集群内的企业基本分工情况,然后逐步放开对分工效率的限制,最后得出在一定的分工水平和协作效率上,个体的企业会作出的决策和整个集群的演进。这套数学方法也被其他学者所引用,只是所组成的子命题和侧重点不同,而该数学模型的始创者为杨小凯(1998),当时用于国际多边贸易问题及博弈。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如吴昊,则从静态、动态的角度来研究交易成本在企业内部的微观变化,并以此突出对企业边界的概念的把握,而重点是市场超竞争环境;韩智勇应用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动力机制和效率边界的研究思路,建立了虚拟企业动力机制和效率边界的分析模型,系统地分析了虚拟企业产生、发展的动力来源及其发展规模的效率边界等虚拟企业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二、构建“集群演进——企业超边界分析框架” “集群演进——企业超边界分析”是指把某一特定地点和时期的集群内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而非重点考察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组织情况;企业超边界就是在原先单个企业边界上的一次拓展,实际上就是整个集群内企业的边界。它的构建使交易成本理论拓展到了一个更完备一点的解释平台。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态①,具有明显的市场交易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方式与企业内金字塔似的等级关系不同,集群内企业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没有支配或依附关系的平等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的协作与竞争都受价格机制的制约,交易费用弥散于整个分工网络中;二是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经济行为主体的交易。集群内部企业既是作为集群网络的一员,又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无论是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的需要,还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都不可避免地与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一系列与集群外经济行为主体的市场交易之中。一个组织(活动)在进行创业经营活动时,交易成本的内外差总是会趋向零,这就是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来源。社会中总是存在着大量精明、细心的创新者,他们发现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用企业的形式来组织这种活动生产和经营是有利可图的,这个特定的创新成为大家效仿的对象,随着市场交易条件和方式的改善,以及竞争市场设备和信息的完善,一定时期后此产业内的创新者发现超额利润成为不可能,而随后的企业家也会发觉,基本上不存在暴利,而产权经济学上的解释是:由于企业之间交易频率的加剧,众多企业内部进行组织生产的交易费用已经超过了企业外的交易费用。此时企业的效率边界已经接近价格机制的效率边界,即以市场来进行交易要比企业组织更经济。而这里的企业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非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以纳税实体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