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员工失业恐惧下的行为异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金海(1971-),男,福建莆田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经济师,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技术经济

内容提要:

提出了在失业恐惧压力下劳动者个体“行为异化”现象及其与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互动关系。现有的文献中往往主要探讨工作本身对于个体产生的工作压力,缺乏对个体消极适应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文中分析了行为异化产生的原因,行为特征以及对群体的影响,指出企业老板加强监控的心理动机与异化现象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并对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将随着企业所有者管理思想的更新而得到解决。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10 期

字号:

      文章编号:1002-980X(2007)07-0107-06 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志码:A

      1 问题的提出

      在巨大的失业恐惧心理压力下,劳动者个体有可能积极工作来迎接挑战,也有很多人采取抑制自我消极适应环境的方法。行为异化现象就是个体隐藏真实思想,采取表明激进、内心消极的一种行为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具有何种行为特征,对于群体的作用结果是什么,成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对民营企业所有者行为动机的分析,探讨其与异化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提出解决对策,则将成为本文的主要目的。

      目前国内就业形势持续严峻,迫于生活压力劳动者个体对于就业机会往往报以珍惜的态度。但是,统计数据表明,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对于个体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二者相互作用,使得民营企业也产生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劳资双方的心理反应,辩明各种行为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才能够使我们提出有效对策解决此类问题。

      2 目前社会就业的现状以及失业恐惧的产生

      2.1 就业形势处于持续紧张状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4月26日发表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说,受到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及社会发展进程等因素影响,21世纪前20年我国仍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未来20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适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其中2001年至2005年劳动适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360万人;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近1000万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有1150万人,劳动力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400万至1500万人,农村大约还有1.5亿左右剩余劳动力要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

      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尖锐的同时,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

      2.2 民营企业员工的流失率居高不下

      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不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贡献,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比较而言,民管企业因其机制灵活、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在人员招聘、薪酬体系、员工辞退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得它们比国有企业在获取和拥有优质人力资源上有更大的优势。

      但是,大量的民营企业,无论在管理思想上,还是在经营理念上,都存在着种种缺陷。体现在劳动用工方面,现代的人才观念还远远未能得到认可,甚至连法制观念都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随意解雇,恶意欠薪、强迫员工流动等现象比比皆是。在珠三角大量的私营工厂里,厂方对工人缺乏起码的尊重,随意罚款、体罚员工的现象普遍存在,超时劳作更是家常便饭。在北方大量的个体小煤窑,员工甚至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漠视生命的现象可见一斑,更谈不上什么“以人为本”了。

      相当普遍的观念认为廉价的劳动力是无限供应的,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招到需要的员工,因此不必在乎员工的高流失率,也不必计算员工流失造成的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因此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

      据东莞基业人才交流服务有限公司和基业名企俱乐部发布《2005-2006年度珠三角制造业薪酬福利调查》报告中披露,东莞企业员工流失率最高峰值体现在生产工人方面,比例达到108%。

      由于我国社会的特殊性,劳动力供应充沛,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状态,因此高员工流失率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直接严重的冲击,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2.3 失业恐惧的产生普遍存在

      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员工高度流动,国企员工又大量下岗,使得劳动者自身始终处于严重的就业压力和对失业的恐惧当中。分析失业恐惧的产生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失业救济制度,即便是在已经建立了上述制度的地区,保障水平依然很低,仅仅勉强维持生活,这一点与西方社会差距很大;在微观层面,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证。即便是在国有企业,企业工会的功能严重缺失,基本上变成福利机构和管理层的附庸,很难起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功能。那么在大量的民营企业,都不存在工会组织,更加谈不上对资方的制约。城镇的生活消费水平居高不下,房地产价格飞涨,造成城镇居民生活压力巨大;政府清理欠薪都已经是勉强应付,在保证职工合法权益方面,行政成本高,裁决难,作用小。

      2005年深圳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的深圳人表示最害怕失业,其中白领阶层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了57%,即使工作相对稳定的公务员、教师等,对失业的担心人数比例仍然有14%。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压力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心理负担是沉重的,而且是长期作用的。面对失业的心理恐惧,个体的表现是复杂的,其行为表象与内心世界可能存在着尖锐对立。从时间长度上看,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可能同时存在,交替占据主导地位,因内外环境的变换而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