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3.7: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7)07-0064-05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现象,逐渐形成了“专业镇”和“块状经济”,也称为中小企业集群。这些中小企业大多从事传统的制造业,早期以简单的加工生产为主,对技术创新的要求较低。然而到了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缺乏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1]。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形成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一个重要的解释是,集群内具有很强的知识外溢或技术外溢,能够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提高创新成功的几率[2-3]。然而,另一些学者也指出,外溢带来的模仿行为会降低创新企业的收益,打击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4]。技术外溢的这种负面影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内十分突出。首先,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传统,技术创新能力低、成本高。其次,许多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浅层次的,如外观创新等,容易被其他企业抄袭或模仿。再次,企业缺乏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所以,许多中小企业集群都陷入了囚徒困境:大部分企业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而希望抄袭和模仿其他企业的创新成果[2]。但是,在浙江义乌的中小企业集群中,却能观察到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例外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地方的企业存在活跃的横向合作活动,可能是解释其技术创新较为活跃的关键所在。 对于义乌各小商品制造集群来说,虽然各企业在产品的种类、款式和细分市场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技术设备、原材料、劳工和客户需求,并且单个企业的讨价还价、商品营销、融资和收集信息等各种能力都非常有限,所以,多家企业联合起来购买设备、采购原材料、培训和管理员工、销售商品以及交流信息,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可以提高销售收益。因此,在具有合作传统的义乌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出现了活跃的横向合作活动。 在常见的横向合作活动中,一些合作能够直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如技术信息交流、合作创新等,但更多的横向合作活动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存在直接联系,如合作生产、合作营销等。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不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可以被策略性地联结成一个整体,联结的方式可视为一种制度安排。本文研究联结技术创新和横向合作活动的制度安排,将从理论上分析这种制度安排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可能的现实形式。通过建模分析发现,在一个具有良好横向合作传统的中小企业集群内,如果大部分企业达成了进行技术创新的共识,并且有意识地减少或者拒绝与不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进行横向合作,那么,只要横向合作带来的利益足够大,就能够解决集群内企业创新激励不足的问题。这个结论,能够解释义乌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活动较为活跃的经济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理论模型分析 1.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困境 现建立一个简洁的模型来刻画中小企业集群内技术创新的囚徒困境。设想一个中小企业集群有M个规模和技术相当的企业,他们面临技术创新的决策问题。假设每个企业都从不创新(NV)和创新(V)两种策略中进行选择,即每个企业的策略集合都为{NV,V}。对于企业i来说,选择策略NV的投资为0,从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得到的收益为
;选择策略V的投资为I>0,从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得到的收益为
在集群形成的初期,企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非常少,市场开发能力也很低,所以无论对于单个企业还是整个集群来说,不进行技术创新可能都是最优的选择。随着集群的发展,企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越来越充裕,市场营销能力越来越强,那么集群就有可能出现以下囚徒困境:
2.横向合作及其激励相容的条件 Schimtz(1999)[5]认为,集群内的联合行为分为竞争性企业间的横向合作和产业链上的纵向合作。吴强军 (2004)[6]归纳了企业间双边横向合作的内容:信息与经验交流、订单共享、联合产品发展、租借机器、联合营销、联合职工培训以及联合购买投入因子。符正平(2004)[7]的集群企业6C合作法包括共同信息(Co-inform)、共同学习 (Co-learn)、共同销售(Co-market)、共同采购(Co-pur- chase)、共同生产(Co-produce)和建筑共同的经济基础( Cobuild economic foundation)。事实上,中小企业集群能否建立长期稳定的横向合作关系,企业认真合作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为了探讨企业认真合作的激励相容条件,现在建立一个博弈模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现实中,集群中的企业横向合作可能是分块的,每个企业都属于某一个特定的横向合作联盟。但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集群中的企业横向合作看做是一体的,所有企业组成一个横向合作联盟。这样处理,不会影响分析结果的一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