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乡村土地规模经营·未来展望

——兼谈农垦经济可以为乡村规模经营提供哪些有益的借鉴

作 者:

作者简介:
薛家骥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原文出处:
江苏经济探讨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农业“第二个飞跃”的进程中,农垦这支国家队和乡村的村办农场、站办农场、家庭农场正在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成为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急先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这种创新,不仅使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粮食商品率和初级产品转化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形成独立的产业开辟了通道,展示了未来农业的灿烂前景。

      当然,农业的“第二个飞跃”还是一个长过程。农垦在现阶段主要是起着示范的作用,而乡村适度规模经营,也还只是在发达地区和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起步。

      江苏自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试验区”以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斗转星移经历了十个春秋。进入90年代,各个有条件的地区又加快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步伐。到目前为止,全省土地经营规模在一公顷以上的单位已达2万多个,经营面积265万亩。这种经营组织形式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吸引了苏南金三角的许多地区,乃至苏中的江都、姜堰等等县市。当然,多数的县区现在主要是运用已有的经验继续推开的问题,但是,一些先行的市县,像锡山、昆山、常熟、吴县、武进、金坛等等,已在思考适度规模经营如何在更高层面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尤其是锡山、常熟、吴县3个试验县市, 目前共有适度规模经营单位4365个,经营面积34万多亩,占责任田面积的43%。其中锡山市规模经营单位已达1900个,经营面积12.93万亩,占责任田的75.7%;后来居上的昆山市规模经营单位2520个,经营面积21.66万亩,占责任田的70.37%。在这些市县, 适度规模经营的提高问题已是迫在眉睫了。

      农垦经济的强项

      乡村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发展所思考的问题,恰恰是农垦的强项,也就是说,农垦在建设中对这些问题都有较好的筹划和协调。这主要是:

      ——在经营形式上,农垦在“第二个飞跃”中注意了保留联产承包制的“合理内核”,也即重视保留产权激励机制的作用。农垦虽为农业的“国家队”,但在“第一个飞跃”的过程中,彻底抛弃了对职工实行的固定等级工资制,引入了大包干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了职工家庭农场。不过,转制初期过分强调了“以分为主”,也给大农场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条田被人为地肢解,不利于机械耕作;种植布局混乱,不利于专业化和轮作换茬,不利于科技的推广;并出现掠夺式经营,国家大量投资所取得的利润大部分流向职工,等等。因而在1986年以后,又注意加强“统”的功能,完善了双层经营的体制。有代表性的两种形式:一种以东辛农场为代表,是在强大的服务体系的支持下,统一经营,分户管理,在“六统一”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机械耕作、统一化肥农药良种供应、统一技术措施、统一产品收购的前提下,以条田为单位,承包给几户,“大农场套小农场”,大农场负责经营和服务,小农场负责生产管理。另一种以新洋农场为代表,是统一经营、双轨承包,也即“少数人种多数田,多数人种少数田”,把机械化程度高的大宗农作物承包给农场下属的支场管理人员集体承包,把机械化程度低、劳动耕用多的棉花、果园承包到户。以上两种形式在分配上都是以大包干为主,各类小农场(家庭农场和支场)按合同上交以后,剩余部分都归集体或个人。这种经营形式就能在“第二个飞跃”的进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联产承包制的合理内核,较好地运用了产权的激励作用。

      不仅是粮食生产,在多种经营上,农垦也采取了“公司+农户”的经营体制。农场作为“公司”的代表与承包的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行使各自的权力,承担不同的风险,分享双层经营所创造的利益。东辛农场的“环球”和岗埠农场的“大地”肉鸡公司,都是年产几百万只肉鸡的企业;在经营方式上不仅有运用先进技术的“国有国营”,也有“国有民营”(农场兴建鸡舍,分户承包经营),“民有民营”(职工自建鸡舍,农场实行苗鸡、饲料、技术、收购四上门服务),以及“合股经营”(农场与职工合股兴建鸡舍,交职工承包经营),等等。类似这样的经营方式的选择,以及较长的承包期,都是为了有足够的产权激励和约束,保留了联产承包的“合理内核”。

      ——在从单一的种植业转向综合经营发展上,农垦也走在各类农场的前头,形成了许多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把农副业生产和农场工业衔接起来,从农业向加工业延伸,拉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农垦称之为“龙型经济”。种养加销发展最快的东辛农场已是八龙齐舞,包括以冷冻加工厂为龙头的肉鸡一条龙;以乳制品厂为龙头的乳制品一条龙;以种子加工厂为龙头的种子一条龙;以粮食加工厂为龙头的粮食一条龙;以轧花厂、卫生材料厂为龙头的棉花一条龙,等等。新洋农场利用农场的饲料优势,发展养鸭业,围绕养鸭形成了屠宰、冷藏、饲料加工配套成龙的加工工业,进而延伸到羽绒服加工,培育了名牌产品“美尔姿”羽绒服装。以生产水稻为主、靠农业腾飞的临海农场,则发挥自己生产优质稻谷的优势,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农场生产的“银月牌”大米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大米的副产品米糠先榨油,进而生产肌醇。稻壳先综合开发煤气发电,再生产白炭黑、活性碳等系列产品。在加工过程中,还利用饲料厂的有利条件,创办了肉鸡养殖场。在粮食加工上,不断地向深层次发展,使粮食生产向综合开发,永续利用,多次增殖转变。这些事例都说明乡镇适度规模所思考的问题,在农垦已经形成了优势。

      ——农场自身强有力的调节机制,是农垦的又一强项。农垦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几个层次上:一个层次是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调节。农业生产处于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政策风险之中,往往影响三者利益的变化,需要及时加以调节。新洋农场在1994年,因农产品价格上浮造成农业利润大幅增长,就通过合理分摊通货膨胀增加的成本600万元, 避免了农业单位分配过多,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的倾向。而1990~1993年,棉花生产遭灾连续减产时,则合理调减承包职工上交利润、费用,减轻了职工受灾的损失。临海农场在全部实行家庭农场承包制的基础上,搞“两头固定”,即生产资料价格固定,产品内部结算价格固定。这种政策类似加拿大的农业保护政策,由政府承担市场风险,临海则由农场承担市场风险,保证承包户有可靠的收入,同时在分配上也可以保证国家得大头。产品走俏时,可避免由于实行大包干或利润分成而使效益过多地流向个人的畸形分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