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社会化研究评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鸿勇(1969-),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民营企业管理研究。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原文出处: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内容提要:

家族企业需要社会化,应在社会化过程中走出家族的封闭与局限,这是理论界的一个主流看法,但是对其社会化的模式、社会化的动力、社会化的对象、社会化的途径,则因为各位学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家族企业社会化研究的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梳理,以求得出家族企业起源、社会化进程模式、社会化驱动机理、社会化内涵、社会化障碍和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为理论界深入研究提供帮助,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7)02-0101-04

      家族企业被认为是最具普遍意义的企业类型,最保守的估计,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占了65-80%之间,世界500强企业中也有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克林·盖尔西克,1997),因此,家族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储小平,2000年)。考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演进史,不难发现,许多社会化大公司的前身都是家族企业。这个历史进程表明,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最终的走向是社会化(郭跃进,2003)。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但研究表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可持续发展成为很多家族企业无法逾越的问题,特别在家族企业的成长初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成长危险期”,所谓“富不过三代”。然而尽管如此,理论界对于家族企业研究的忽略令人吃惊(李新春,1998;陈凌,1998)。为此,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家族企业社会化进程问题,把握内在机理,对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家族企业社会化研究的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出在家族企业社会化的模式、社会化的动力、社会化的对象、社会化的途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为理论界深入研究提供帮助,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推进中国家族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更多的中国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家族企业起源研究

      对于为什么大多数企业一开始选择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点,目前主要有成本论、制约论、演化论、需要论。

      成本论。用制度经济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家族成员及其之间的忠诚关系作为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资源进入企业,家族伦理约束简化了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这时家族企业就能成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储小平,2000);加里·S·贝克尔(1996)认为,家庭住户区别于厂商和其他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家庭内部的配置大部分是通过利他主义和有关的义务确定的,这是节约交易成本的根本;刘平青(2002)则进一步从信息成本角度阐述,认为企业家选择家族成员的信息成本小,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制约论。文化制约,有些学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家族企业产生的合理性,如东亚等国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家文化是家族企业产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根基(福山,2001;等)。资源制约,这些学者认为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历史的原因缺少物质资本,又缺少人力资本,也没有技术支持,甚至存在的合理性都成问题,家族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夹缝中突起,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深厚的社会资本。产权制约,张维迎教授(2001)从产权保护角度出发,认为对企业家来讲,最重要的资源是想法,如果想法被人家知道,人家就会自己干,有效保护“想法”的方法就是成为企业所有人。

      演化论。进化博弈论(evolutiongametheory)则抽象掉了个人理性这一假设,将人类社会中的规则(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视为生物体,那些适应环境、社会变化的规则不断的被发现并保留下来,这种规则即为进化安定策略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ies,ESS,Maynard Smith,1982.6)。在此意义上,家族企业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存在正是适应社会环境的反映。

      分蘖论。汪和建(1999)、侯渡舟(2001)从家庭结构着手,根据亲属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的演化来分析家族企业的产生,认为家族企业得以产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亲属共同体与家户经济共同体在控制——支持的输出入关系上失去平衡,从而企业从家户经济共同体中独立出来。

      需要论。这些学者认为,家族企业多数是以“小商品”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规模经济的作用并不明显,从而企业规模不大,管理简单,所有权无需向家族外扩散;企业存在的时间也不长,经营者基本上仍是创业者,并未面临领导权在家族内传递或向家族外传递的选择,而且绝大多数企业的生命周期也未必长到需要解决领导权转移问题的程度,往往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企业也就消亡了(自动终止、转让或者破产)。

      哈耶克(Hayek,1969)的一句名言用在这里是恰当的: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制度是人们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根据以上分析,作者认为创业者选择家族企业模式的原因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入手,分析各种因素对家族企业形成的影响,正是各种力量的交织促使家族企业的大量存在。

      二、家族企业社会化进程模式研究

      钱德勒(1977)在研究了1840~1940年这100年间美国企业的发展史的基础上,得出这一进程实质上就是经理式企业逐渐取代家族制企业的历史,即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最终的走向是社会化。美国学者麦迪思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企业的成长,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中,其生产经营管理是有不同要求的。克林,盖尔西克(1997)则用三环理论诠释家族企业发展,将家族企业的周期分为初创期、扩展或正规化期、成熟期三个阶段,从家族、企业、所有权三个角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进行研究,这种三级发展模式最好的用处就是为家族企业每一个进程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可预期性的框架。本·巴鲁克(1975)认为,个人独裁式的家族企业应分散投资风险、筹集资金的需要引进外部资金和人力资源,并由创业家族控股,从而转变为家族公司,因而家族企业演进的路径为古典家族企业——家族公司。胡佛夫妇 (2004)从关系商角度对家族企业发展进行了分析,从关系技巧、关系范式的变化提出四阶段发展模式。青木昌彦(1996)认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信息体制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家族企业沿着不同方向进行着变迁。国内大多数学者(潘必胜,1998;马津龙,2001;储小平,2001;应焕红,2002)沿袭了钱德勒的观点,认为家族企业最终会转变为现代企业。具体进程方面,一种认为是曲折演进型,家族企业将会沿着类似家庭式企业~企业家族化~家族企业化~经理式企业的模式演变,而非家族企业~公众企业(潘必胜,1998,赖作卿,1999,储小平,2000;石明虹, 2003;刘平青,2002;郭跃进,2003;等),无章可循的情况下,企业家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刘平青,2002),目前家族企业的演变趋势并非现代企业(陈凌,1998),网络化是很多家族企业成长的另一种路径变化(周立新,2003)。一种是直接演进型,认为由于市场竞争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家族企业有必要克服外部不利因素直接转变为现代公司(张仁寿, 2000;张亚,2001,等)。这一观点实质上是将家族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直接对立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