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营企业国际分工地位

作 者:

作者简介:
田家欣,贾生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浙江经济

内容提要:

持续实施产业升级,即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更有效率的生产以及向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跃迁等,是提升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唯一有效手段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挑战

      从2000年开始,民营企业在浙江省出口和进口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出口方面,2003以来,浙江省非公有制(不包括三资企业)企业出口值已经超越国营企业,成为浙江省对外出口的主力。尽管从数量上看,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形势相当喜人,并且多年来保持着持续上升的势头,但是这种数量上的增长无法掩盖其出口产品种类和性质上的弱点与缺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日益深入,脱胎于“农村工业化加市场专业化”的浙江民营企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升级挑战。

      民营企业具有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内生性弱点。从产业类型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依托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产品类型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单位产品利润低。从企业规模看,浙江民营企业规模小而散,是典型的“草根经济”和“百姓经济”,极易遭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从企业技术水平来看,浙江民营企业技术水平较低、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有半数民营企业甚至没有任何创新投入。从企业的管理水平来看,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通晓国际商务规则的人才,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营销(特别是国际市场营销)水平较低。

      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企业出口获利水平持续走低。浙江省是国际反倾销的重灾区,民营企业出口的盈利水平不高。2004年浙江省出口的化纤染色布和印花布,每米平均价格0.8~0.9美元;袜子平均价格每双0.21美元,领带平均价格每条1.6美元,几乎接近成本价。以贴牌(OEM)方式生产的出口企业利润也十分微薄,生产一件出口服装所获得的加工费在1~2美元之间,其中还包括各种运营费用,企业平均利润率仅在3%~5%。同时,由于低价竞销和出口秩序不规范,浙江省受到的国际反倾销调查数量居全国之首。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浙江省遭遇国外“两反一保”和其他贸易壁垒案件共计51起。2005年,浙江省共遭遇12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两反一保”调查、纺织品特保调查等案件38起,直接涉案金额9.52亿美元。

      “低成本”战略遭遇困境。在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业务拓展的初期阶段,浙江民营企业使用成本和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做法固然无可非议,事实上这也是后发国家企业挤占国际市场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依靠低成本建立起来的优势实际上非常脆弱,很难成为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正在不断蚕食着浙江民营企业日渐微薄的出口利润。以绍兴纺织品出口为例,2006年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进行的小幅调整,对绍兴的纺织品出口企业造成了强烈冲击,不少企业已经濒临亏损的边缘。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多年来对价格竞争和低成本战略的过度依赖,使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狭窄,很多企业把出口退税当作主要的利润源,当国家贸易政策变化时,企业无力抵抗这种政策风险。绍兴轻纺出口企业遭遇的困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从全省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出口获利水平持续降低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低成本”已经不再是一种足以维持出口效益提高的长期竞争战略。

      外贸出口发展遭遇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浙江既是一个资源小省又是一个经济大省,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给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压力。资源和环境约束已经成为浙江民营企业外向型发展的“瓶颈”。

      国家战略转型对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将进行重大调整,一个以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框架已经形成。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客观上也要求浙江民营企业通过产业升级实现外贸出口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

      两种不同的战略思维

      当代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已经或者正在减少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外国直接投资的约束,各国国内的经济自由化水平也得到了国际经济活动新规则的不断强化;由少数大型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整合的跨国界生产活动,使全球范围内的每个经济体都难以隔离世界市场力量的影响;技术变革为生产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其结果是使企业置身于激烈和直接程度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竞争之中。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企业有两种主要方法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挑战:(1)通过削减工资、漠视劳工权益和环境保护规制以及逃税等手段来强化成本优势;(2)提高其所承担价值活动的技术含量,或者进入那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隔离竞争压力的利基市场。前者所反映的是产业发展“低端道路”战略思维,后者所反映的则是“高端道路”战略思维。

      “低端道路”发展战略认为,削减成本能够推进生产力和企业利润的提高,并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所有旨在规制竞争的制度和规则都被视为是经济发展的束缚,因而应该维持在最低程度。从具体实施的效果看,这种战略即使能够形成竞争优势,也只是一种短期的竞争优势。低工资以及恶劣的工作条件,使企业无法吸引和保留维持生产效率和灵活性所必需的高素质工人,对环境保护的漠视,破坏了地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价格竞争和成本竞争压力下,继续努力降低成本就成为企业唯一的选项,从而形成了螺旋向下的恶性循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