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国农村工业化的背景 韩国在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象汉城、釜山这样的繁华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更是巨大。这种差距既有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也与1962年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以来所采取的不均衡经济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韩国在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起飞时期,以政府为主导集中资源于发展城市工业和出口工业。政府对工业布局和工业企业兴建进行计划调节,成为韩国工业发展政策的核心。 当韩国在60年代实施以轻纺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交通运输条件及已有的技术经济条件构成轻纺工业布局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京釜铁路沿线成为当时的工业重点布局地区,而在50年代便已成为增长极的汉城、釜山则自然地成为工业密集的两大都市。从70年代初开始,韩国致力于发展重化工业。根据高耗能、高耗料及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布局指向特征,韩国选取了原先经济条件好、工业用水充足、港口条件优越的东南沿海地区,在此先后选点建起钢铁、石化、造船、机械等一系列重化工业基地,到1975年,汉城、釜山、仁川、大邱等大中城市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竟高达66.2%。 韩国工业在地理上如此不均衡分布,必然带来整个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严重失衡。如果不对工业部门在空间上作重新配置,即工业从繁华地区向落后地区、从城市向农村扩散,就不可能实现地区之间相对平衡发展目标,解决人口过分集中于汉城、釜山等大都市及其引起的有关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60年代末,韩国政府就已开始认识到促进地方工业发展,减少和控制空间布局失衡的必要性,于1968年制定了《地方工业发展法》。第一个地方工业区建立在西南的全州市,占地150 公顷,紧接着建工业区的是大邱市。为了控制人口和工业过度集中在汉城都市区,韩国于1977年又颁布了《首都地区人口重新配置的全国计划》,由总统直接委派一位部长级专员,全权负责推动该计划的实施,以控制汉城地区的工业发展以及对该地区工厂进行重新配置。到70年代初,根据《地方工业发展法》建立的地方工业区发展到10多个,有650 家企业申请迁入地方工业区。几乎在重视地方工业发展的同时,韩国政府也把发展农村工业问题提上了日程,并逐步实施了有自己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发展计划,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 二、韩国农村工业化计划的演进 韩国农村工业化计划是为提高农户收入、扩散工业和缓解地区不平衡而制定的。与重化工业、地方工业布局政策不同,农村工业发展计划严格限定工业地址必须在农村,而不考虑其他地区特征。 韩国在60年代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典型的农业国。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965年,韩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5.8%,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5.7%。但由于韩国耕地资源十分稀缺,1965年每个农户(平均6.3人)占有耕地不足0.9公顷,加上农村中非农产业发展十分有限(1965年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仅占20.8%),农民生活还很贫困。当时,农业主要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贡献是微不足道的。 面对农村经济的落后及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韩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农村工业化计划。但该计划的重点和内容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先是实行农户副业企业计划,接着推行“新村工厂”计划,继而又实施“农村工业园区”计划。 1、农户副业企业计划 该计划于1967年提出,旨在对农户利用当地原料依靠简单技术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提供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来促进传统农村制造业发展。为了便于提供援助,计划要求大体上10户或更多一些农户组成一个副业企业,并规定从生产到销售都由集体经营。这类企业主要生产项目是民间工艺品、农副产品加工、农家日用品制造等。由于农户副业企业依靠的是不熟练的农村劳动力和陈旧落后的生产设备,劳动生产率很低,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尽管政府对农户副业企业提供了厂房和设备贷款及经营资金贷款,对那些全年从副业所得收入低于一定数目的家庭实行免征全部所得税的税收优惠,但这类企业发展依然十分缓慢,绝大多数企业财力单薄,经营规模很小,具有小型或中型规模的工厂,只占副业企业的三分之一,其余大多属于农村手工业经营。这一计划的执行,不仅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也暴露出在农村发展工业面临的问题。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技术和熟练劳动力不足,资本短缺,规模不经济等等。 2、“新村工厂”计划 “新村工厂”计划是作为韩国政府始于1970年发起的“新村运动”的一部分于1973年首次提出来的。它使农村工业化目标发生了阶段性变化。1970年4月22日,朴正熙总统召集全国地方政府的负责人开会, 极力倡导新村运动,而后他又亲自参与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领导工作,并把新村运动的进展情况作为考核各地公职人员政绩的一个标准。在新村运动的最初阶级,基本目标是改善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条件,如通过政府提供的水泥等物质支持,修建桥梁、进村公路、公共浴池、洗衣场所、改善饮水条件、屋顶和修筑河堤等。这也可以说是新村运动的基础建设阶段。由于这一运动组织得力,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到1973年,农民的居住条件和其他生活条件就已得到初步改善。从那以后,新村运动进入以促进农村的综合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等为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新村工厂计划也是在这一阶段被付诸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