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非均衡条件下组织信息结构的演化分析

——以苏南模式中的乡镇企业和企业集群为例

作 者:
王磊 

作者简介:
王磊,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王磊(1982—),男,江苏滨海人,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

原文出处:
华东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信息结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效率影响巨大。由于不同的信息结构适应于不同的制度环境,所以在制度非均衡的情况下,信息结构必然存在着适应性的演化。文章以苏南模式中的乡镇企业和企业集群为例,分析了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里,组织信息结构的演化模式与机理。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97(2006)12—0017—04

      一、引言

      信息结构作为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于企业理论的研究。新制度学派在对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中,信息结构的层级制是默认的概念基础,但是研究大多是蕴涵在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分析中。较早地对信息结构进行的专门研究从Arrow(1985)开始,他认为由谁进行观察,观察怎样的信息,怎样传递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而由谁进行决策,如何决策则构成了组织的决策结构,他认为信息结构与决策权结构是分析组织问题的核心[1]。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则是青木昌彦(1986),他认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结构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基本结构。纵向的关系主要指的是通过企业内部的权力划分所形成的层级关系;而横向的关系主要指的是由于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而形成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关系[2]。

      国内也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周冰(1994)认为信息结构是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它是由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决定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同的经济体制应该具有不同的信息结构,信息结构决定经济体制利用信息的效率边界[3]。马莉(2000)认为信息结构是企业内部及企业与外部交流信息的方式,是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变量。企业信息结构要和企业组织结构、外部环境相适应。企业内部的信息结构分为传统的企业信息结构和网状信息结构。前者是等级式的直线制结构,而后者则是强调信息互动[4]。程德俊、赵曙明、唐翌(2004)认为由谁观察信息,观察什么信息,怎样传递信息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信息结构,并在此概念基础上研究了组织信息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匹配关系[5]。程德俊(2005)提出如果信息结构和决策权结构相互匹配,就会提高组织的决策效率。当横向信息结构与集中决策权结构或者纵向信息结构与分散决策权结构相互匹配的时候,组织的决策效率最高[6]。

      以上观点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说明了企业的信息结构对于企业效率的巨大影响力,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后作出决策的组织。组织信息结构运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率,而组织信息结构的效率深受环境的影响。在外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企业通过信息结构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从而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而在当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转变的转轨时期,即在制度非均衡的情况下,企业的组织信息结构是如何演化的呢?这正是本文要分析的问题。

      二、组织信息结构的理论框架

      在《比较制度分析》一书中,青木昌彦系统地对组织信息结构进行分类,建立了组织信息结构的理论框架。他把环境信息分为系统性信息和特殊性信息,并且假定在一般企业内部只有两个基本的任务单元,即管理单元和操作单元,分别表示为T1和T2。组织内的信息关联模式只存在以下三种模式,即层级分解(Hierarchical Decomposition,)、信息同化(Information Assimilation)、信息包裹(Information Encapsulation)。

      层级分解中,T1监测系统环境参数,并根据它对环境参数的分析作出决策,然后在存在一定误差的情况下传送给T2,T2相应地作出自己的决策;信息同化中,T1、T2共同监测系统性环境部分,并假定他们的观察完全相关,从而形成了对环境的相似的认知;信息包裹中,两个任务单元独立地监测环境的系统性和特殊性部分,他们对于环境的认知各不相同,从而作出的决策也不同。

      三种基本的信息关联模式的效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如果两个任务单元是竞争性的,那么信息包裹优于信息同化。如果两个任务单元是互补的,结论则相反。在互补的情况下,如果单元间的沟通成本不高,那么层级分解优于信息包裹;二是如果每个任务单元的信息处理能力存在较大差距,那么层级分解优于信息同化。如果能力相差不大,那么相反的情形将成立;三是如果不同任务单元面对的环境高度相关,同时任务单元互补,则层级分解最优。如果统计相关性很低,则信息包裹最优,而无论任务单元之间是互补还是替代。

      在此理论框架中,青木昌彦确定了八种组织(准组织)信息结构的模式。其中,以下五种模式(后三种属于准组织的信息结构)适合本文分析的需要。

      1.功能层级制。在这种模式中,T1起主导作用,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以及决策。T2根据T1的指示作出相关决策,完全从属于T1。处于T2层的各任务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实行信息包裹。

      2.水平层级制。在总的层级制的框架下,T1和T2意会地同化系统环境的信息,而T2层次上的各操作单元之间则共享他们所处的局部环境的信息。在这里,处于垂直关系的各任务单元也存在着信息交流,相对于在功能层级制中决策完全由T1做出,这种信息模式的行动决策的作出相应地包含了集体决策的因素。

      3.供应商系列式。T1和每一个T2分别在功能层级制的前提下同化有关环境的系统性信息,而在T2层次上的各任务单元互相实行信息包裹,因为T2层次上的企业要么是特定市场上的竞争者,要么是分属于不同的缝隙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