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

——理论探讨与发展实践

作 者:
苏杭 

作者简介:
苏杭,东北财经大学。

原文出处:
日本学刊

内容提要:

传统的企业国际化观点认为,国际化是基于规模经济的大企业行为,对中小企业来说不是机遇而是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中小企业加入到国际化发展的行列,其中部分企业的国际化取得了成功。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原因,并结合日本经济的发展分析了9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开展情况。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面临更多的制约,因此,除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以外,还需要日本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一 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探讨

      (一)企业国际化概念的提出

      国际化是20世纪以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那么如何来界定企业的国际化呢?目前,有关企业国际化的通行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化是一种在外国市场的投资模式,可以用理性的内部化、所有权和区位优势的经济分析来解释;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化是一个持续的演进过程,公司随着知识与市场投入的增加而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第三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包括内向和外向两种模式;第四种观点认为,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日益意识到国际交易对其未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应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

      上述几种观点分别阐述了企业国际化的某一方面,由此可见,现在还没有一种统一的定义。这里,不妨简单地把企业国际化概括为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跨越国界的过程和趋势。如果从这种认识出发,那么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早就开始了。早在1868年,美国胜家缝纫公司就已经在远离美国的苏格兰的格拉斯格设立分厂,这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跨越国界的开始。不过,长期以来,企业国际化理论关注的重心是大企业、大公司,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被看作微不足道的研究领域。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向海外拓展业务,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与国内投资相比,海外投资风险大、成本高,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生存并得以发展?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原因分析

      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是从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始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也引起了学者们对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兴趣。

      20世纪60年代初,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经营:一项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从而开创了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此后,研究企业国际化的理论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大流派:经济方法和过程方法。经济方法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过程方法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Uppsala国际化模型。①

      1.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门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降低了各国对资本跨国界流动的限制,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信息内化和知识创造的成本,从而为中小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信息获取和知识创造的高成本,而信息化的发展则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这些障碍。长期以来,搜集渠道狭窄、搜集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大大扩展了中小企业的信息来源,而且,与传统的信息搜集手段相比,网络大大降低了信息搜集的成本,因此,中小企业也可以高效快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小企业国际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需要政府和社会团体的支持,而信息化的发展为这种支持创造了条件。比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基础整备机构②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③就通过网络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和信息服务。

      20世纪90年代是知识经济④迅猛发展的时期,如何获取更多的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知识的生产率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企业竞争的决定因素。而信息化的发展使中小企业接触到国际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帮助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国际化经营的知识。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不再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障碍,而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驱动力。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和知识的内化,获得了与大企业把市场内部化一样的结果,相当于获得了大企业所具有的有形资产的价值。

      2.企业家精神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动力。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资源有限。那么,中小企业应如何突破高成本和高风险对其国际化经营的制约呢?与大企业不同,中小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能力和意愿对企业经营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会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产生决定性影响。

      所谓企业家精神包括以下性质:具有能够看到新组合的能力;有开发这些新组合的愿望和行动;认为按照自己的愿景做事比理性的计算更为重要;具有能够说服他人向创新项目投资的能力;能正确地把握时机。⑤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能力,即通过不断地改善、组织和创新,以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果。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资源都是有限的。然而,由于受规模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大企业所拥有的市场力量和经营资源,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发展,并与大企业竞争,企业家精神就显得尤为突出,企业家的作用也更加重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战略是对环境的一种反应,企业家精神反映的是环境与战略间的匹配。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家对环境的判断以及采取的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加里·奈特也指出,中小企业通过采用营销创新、强调质量以及通过专门化生产实现产品差异化而受益,这些战略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精神。⑥此外,对国际化保持高度敏感,适时调整营销及其他战略,为国际化做好准备等也与企业的业绩相关。

      结合90年代日本自身的经济环境看,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家对经济环境的反应。首先,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应对策略之一。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减少了国内中小企业的订单,中小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其次,中小企业国际化也是为了顺应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90年代日本经济服务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也开始考虑把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产品跨国界的自由流动及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信息的普及,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中小企业只要能够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差异化产品,就可以打破经营资源有限所造成的制约,获得新的发展。第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可以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当产品和服务被放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时,市场渠道和品牌可能比产品和服务本身更加重要,因此,只要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有创新精神,就有可能在海外获取新的发展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