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式创新与创新能力集成

———个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新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友金(1963-),男,湖南浏阳人,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湖南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 湘潭 411201

原文出处:
中国工业经济

内容提要:

大量事实表明,以集群为基础的集群式创新是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形式,集群式创新可以实现创新能力的集成。本文从分工发展入手探讨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形成及其在集群成长中的耦合演进过程,并进一步揭示了集群式创新的本质,分析了集群式创新的创新能力集成机制和创新能力有效集成的基本条件,提出了以集群式创新为路径构建创新链来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路。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6)11-0022-08

      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加速,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更有效地培育中小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大量事实表明,全球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越来越聚集于那些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这些区域的中小企业不仅具有很强的单个创新活力,而且具有很强的集体创新能力(Alex Hoen,1997)。然而,从个体来看,为什么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会比非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能够产生更强的创新活力?从集体来看,为什么中小企业集群会比分散的中小企业能够产生更大的整体创新能力?本文将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分工发展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形成

      产业链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创新链很少受到理论界的关注。事实上,产业链与创新链都是分工发展产生的一对“孪生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问题时,对创新链的考察比对产业链的考察更为重要。

      1.独家企业条件下的“内产业链”与“内技术创新链”

      产业链由上游企业、中游企业、下游企业的生产分工组成。比如,对于机械制造产业链来说(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本文均以机械制造业为例来探讨产业链与创新链),上游企业指的是零部件与原材料供应企业、中游企业指的是装配与主机生产企业、下游企业指的是包装运输与销售企业(或销售代理机构)。在无社会化分工而只存在独家企业的特殊情况下,①生产制造某一产品的全部过程由某一个企业独立承担,这时,只有生产的企业内部分工,没有形成产业链,或者说产业链非常短以至于全部内置于一个企业之中。此时,其所谓产业链中的“上游企业(U)一中游企业(M)一下游企业(D)”关系,就是企业内部的“上游”零部件与原材料供应部门、“中游”装配与主机生产部门、“下游”包装运输与销售部门,我们称其为“内产业链”,用虚线框分隔的U、M、D表示(如图1a)。所以,像这样一种无社会化分工的独家制造企业,一定是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

      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可以分为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对于机械制造业来说,工艺创新侧重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效率;产品创新侧重于增加产品的品种与数量;服务创新侧重于改进营销策略与服务模式。在无社会化分工的独家企业生产条件下,技术创新的全部过程,即“工艺创新(T)—产品创新(P)—服务创新(S)”的全部过程由一个企业独立完成,或者说内置于一个企业之中,这种内置创新链我们称之为“内技术创新链”,用虚线分隔的T、P、S表示(如图1b)。所以,像这样一种无社会化分工的独家制造企业要以技术创新参与社会竞争,必须具备全面的创新能力与充足的创新资源,否则难以完成整个技术创新过程。可见,这种创新只有具备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能力做到,而一般的中小企业则很难做到。

      

      图1 独家企业的内产业链与内技术创新链

      2.简单分工条件下的产业链与技术创新链

      由于社会化分工,生产制造某一产品的全部过程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开始形成。假设在简单的社会化分工条件下,原来由一个企业独立完成的生产经营全部过程,分别由上游(U)、中游(M)、下游(D)三个企业来完成(如图2a),上游、中游、下游企业之间的生产分工靠产品标准或服务标准来联系(图2a中用实线表示),②上游企业为中游企业进行生产配套,下游企业为中游企业进行产品分销服务,这样就形成了最简单的线性产业链“U-M-D”。在这种简单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企业开始从“大而全”、“小而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简单社会化分工不仅产生了生产的专业化,而且也导致了技术创新的社会化分工。原来在无社会化分工的独家企业生产条件下,由一个企业独立完成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的技术创新全部过程,转化成在简单社会化分工条件下,由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企业分工完成或者合作完成,从事零部件生产的上游企业主要致力于加工工艺创新,从事主机生产的中游企业主要致力于产品创新,从事销售的下游企业主要致力于服务创新(如图2b),③企业之间的创新分工靠技术规则来联系(图2b中用虚线表示),由此形成了最简单的线性创新链“T-P-S”。这时并不需要每个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全部过程,而是通过创新分工来实现。这样,虽然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有限,但它们可以通过创新链而进行整合,实现集体创新。

      

      图2 简单分工条件下的产业链与技术创新链

      3.高度分工条件下的产业链与技术创新链

      在高度分工条件下的产业链与简单分工条件下的产业链相类似,所不同的是:①分工更细,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企业更多(如图3a)。如在产业链上游,简单分工条件下假设只有一个企业U(如图2a),而在高度分工条件下则有U[,1]、U[,2]、U[,3]…Un,即n个企业(图中用圆圈串起来,表示这些企业是属于同一层次或同一环节,下同)。同样,在产业链的中游与下游也会有众多企业。高度的社会化分工,使得企业可以专注于核心专长。②产业链更长,企业间的关系呈网络状。在高度分工条件下,不仅上下游企业之间是协作与配套关系,实际上同级企业之间也存在协作与配套关系,即有二级协作与配套、三级协作与配套、多级协作与配套关系,这样产业链就很长,并存在很多分支,“链上生链”,“链中有链”,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化。③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在高度分工条件下,生产产业链上同一环节产品的企业或者生产同一零部件的企业往往有多个,它们可能是互补的(规格型号不同),也可能是竞争的(规格型号相同)。④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企业之间的生产分工靠产品标准体系或服务标准体系来联系(图3a中用加粗的实线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