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6)12-0046-04 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理想模式。沿海发达省份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集群式发展战略是加快江西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江西中小企业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短期之内,资源紧约束的状况难以改变,市场竞争还将继续加剧。因此,选择适合江西省情的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着眼于中小企业集群的战略定位和合理选择。本文以投入产出调查数据为基础,试图运用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指标来分析各产业的波及效果和产业关联程度,用以揭示江西省中小企业较具潜力、优先实施集群发展战略的产业。 一、中小企业集群与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理论来源于产业区位理论,是在区位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奠定了产业集群理论最初的思想基础。产业集群理论虽然在马歇尔和韦伯时期就已经产生,但那时产业集群理论长期偏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波特(Poter)和克鲁格曼(Krugman)的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使产业集群理论的地位得到了根本的确立。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为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重要的前沿问题。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中,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使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引起了西方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对这一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 产业集群具有多种构成模式,也具有不同的历史偶然。OECD的报告认为,集群的出现是为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企业的大量集聚,这些企业间的合作是成功的保证;集群通常有很强的科技基础,提倡创新和创业的文化。集群也可能源于自然资源或区域优势。很多成功的集群有悠久的历史,因此新集群的成长需要时间。集群的形成需要多种条件积累,包括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条件、企业家素质、产业的成长空间以及创新的文化环境等等。纵观国内外有关中小企业集群已有的论述及观点,由于对中小企业集群考察的角度各有不同,学者们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也是有所区别的。尽管如此,他们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基本内涵仍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在某种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中小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体,在可以不限定产权所属的条件下,形成互相关联的企业群,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 从世界各国产业集群的历史与现实来看,中小企业集群之所以具有持续的生命力,主要在于产业集群所导致的集群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竞争力的提升。这种集群效应的来源,韦伯把它归为集聚经济,他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马歇尔(1920)强调外部经济的重要性,认为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这种高效率形成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促进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波特运用钻石模式,强调需求条件、关联与支持性产业、因子条件、企业竞争与战略密切配合的重要性。波特(1998)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区域内由于产业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可以从三个方面影响区域核心竞争力:(1)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2)指明了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度,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活力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3)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加大和加强集群本身,进一步提高了区域的竞争能力。此外,中小企业集群还容易形成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成功的企业集群往往是多工序的产业链在某一地区的集中,这种集群一旦形成,其它地区或大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模仿它的成功要素。 二、江西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度与集群发展的战略定位 (一)产业关联度的测算方法及其经济含义 实施产业集群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或产业波及效果。产业关联度对发展产业集群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产业关联性越强,越有利于产业的集聚,有利于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结成紧密协作的生产网络,增强企业的根植性,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先进企业的带动促进整个产业或产业集群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加快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产业之间的这种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这种联系愈广泛,愈深刻,则产业的发展就愈能通过聚集经济和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关联度可以通过计算其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来判断。其中,影响力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与平均程度的比较。如果影响力系数大于1,就表明该产业的拉动程度超过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的产业,其拉动作用就越强。推动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增加值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当推动力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全部产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之上,系数越大,该产业的推动作用就越强。影响力系数(T[,j])和推动力系数(S[,i])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数据推导的列昂惕夫逆矩阵和供给逆矩阵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