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研究

作者简介:
李平(1977-),女,河南淅川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陕西 杨凌 712100 王丽萍(1977-),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研究。陕西 杨凌 712100 侯军岐(1964-),男,陕西扶风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分院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研究。北京 100085

原文出处: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非常艰巨,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渠道的乡镇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能力却在下降。为此,本文从经济体制的变革、经营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自身素质、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等方面分析了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的原因,探讨了增强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若干途径。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41,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6)06-0059-05

      一、引言

      截至2003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4.83亿,根据2000年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测算,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人[1],乡镇企业容纳了1.36亿劳动力(有少量的城镇劳动力),除去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约5000万人(2003年实际外出务工人员到9900万人,但有一半进入乡镇企业[2]),这样算来,我国仍有I亿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随着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这一数字还在继续扩大,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能途径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二是就地转移,主要是通过乡镇企业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三是城镇化。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且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来看,城市产业的扩张在短期内是无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就地转移和城镇化都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乡镇企业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维持在27%以上,但从总体上看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分析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的原因,探讨增强其吸纳能力的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的变化趋势

      计算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指标一般是要计算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弹性,即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变化相对于产出变化的快慢程度。为了更直观地描述乡镇企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变化趋势,本文根据乡镇企业每年的就业人数计算出乡镇企业年劳动力增长率,并用三年的移动平均数做了修正(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乡镇企业劳动力增长率总体上有下降趋势,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很高,从1984年到1988年,劳动力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6%,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劳动力就业人数由1983年的3235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9545万人,年均吸纳劳动力人数1258万人。第二个增长较快的时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从1992-1996年,乡镇企业劳动力年均增长速度为7.2%,劳动力从业人员从1991年的9613万人增加到1996年13508万人,年均吸纳劳动力人数779万人。但是从1997年开始,劳动力就业人数开始下降,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出现了3%-4%的负增长率,之后就业人数虽有回升,但增长速度非常缓慢,2000年以后的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也仅有1.5%左右。

      

      图1 乡镇企业年劳动力增长率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计算

      三、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降低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体制变革造成的影响

      乡镇企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增长最快的两个时期也是乡镇企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建国以来偏“重”的经济结构压制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农村工业的发展适应了消费品极度饥渴的市场需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技术水平、进入门槛都很低,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迅速崛起,乡镇企业在这一时期的超常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如耗能高、污染严重、与国有工业争原料和资源等。1989年-1991年,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治理整顿和封锁的信贷政策抑制了发展的步伐[3]。 1992年在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之后,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国有企业这一时期的弊病显现,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乡镇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市场供给的增加,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我国基本结束了短缺经济时代。体制给乡镇企业带来的特殊历史机遇不复存在,乡镇企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二)经营环境的变化

      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首先,乡镇企业面临的竞争加剧,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的改造活力逐步增强,私有企业解除了体制的羁绊,外资经济和各类混合所有制企业按照平等竞争原则进入市场,乡镇企业原有的制度优势消失殆尽。其次,由于乡镇企业的出口产值在总的出口额中占很大的份额,所以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大,很多出口导向的乡镇企业就此退出市场。再次,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国务院出台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关闭“五小”及“十五小”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而这一政策的执行对象大多是小规模的乡镇企业。

      (三)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日益显现

      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乏一些乡镇企业已经成为规范的大公司,但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分析乡镇企业。由于成长的特殊背景,乡镇企业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低技术水平,粗放经营的路子,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也没有掌握高技能的工人,且规模偏小、产权模糊、布局分散,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社区之中,无法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乡镇企业这些先天的不足降低了其竞争能力,影响了对劳动力的吸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