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6.3:X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7695(2006)11-0012-03 1 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的动力来源是多方面的:(1)道义的力量与环境管制的强制力等传统手段是环境责任的主要推动力量;(2)与环境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团体也逐步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驱动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环境保护的推动因素引起了人们对于分析、理解环境保护与发展关系的两大变化:(1)对二者关系的一般理解发生了变化。在传统上,由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的存在,使用定价不当的环境资源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必要代价。而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是: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率都能够并且也应当同时实现。(2)环境损害定义的范围逐步被扩大。传统上是将环境损害和工业污染(如由化工企业引起的空气、土地和水的质量下降)等工艺问题联系在一起,或者与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联系在一起。现在人们日益认识到保护环境要求所有的生产工艺与产品都要有助于环境的改善。土地、水和空气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如果对其造成损害或消耗过度,就会对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人类健康与福祉)产生负面的影响。此外,这些影响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群体和某个项目的关系。因为这些影响对雇员、当地社区、地区性团体、国家或国际社会的成员来讲是不同的。 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已经对有关公司环境管理的分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这一类型的研究,特别是与中小企业相关的研究却非常稀少(Beatriz Junquera,2003)。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的生产过程也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考虑到实施更为严格的环境管制的可预测性,就有必要弄清楚在面临环境管理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实用的机制时,中小企业可能采取的决策的特性。而有关企业管理的研究却并没有对这一问题投入大量的关注(Noci & Verganti,1999),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发现社会对它们的环境责任要求有限。事实上,战略管理研究关注的是大企业,而很少对中小企业的特性进行分析(Noci & Verganti,1999)。 2 中小企业的环境战略选择 对环境问题的战略考虑可以在公司环境主义(environmentalism)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这一概念被界定为公司管理环境问题以及制定环境管理战略的过程(Baneriee,2001)。但是,这种过程在公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环境战略的目的是企业为了使自身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法制对环境保护的严格要求。并认为环境保护是一种机会来源,而不是一个在成本最小化时所面临的问题。从环境视角来看,一些公司甚至没有以任何方式做出反应,因为它们没有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 有必要界定中小企业的环境战略的特征。因为一些分析表明,公司的规模是一个可能对其环境选择造成影响的因素(Azzone et al.,1997)。关于这一方面有各种各样的研究。因此,Florida(1996)以及Bianchi & Noci(1998)发现,通过对公司进行划分,中小企业在环境战略上是欠缺的。Remmen(2001)以相同的方式证实,大多数丹麦公司都是中小企业,即便外部压力逐渐增加,它们的环境战略仍然仅仅是一种遵循战略。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研究支持Remmem的发现,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环境战略和对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事实上,战略环境管理研究是建立在一些模型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模型预测表明,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环境因素并不能够代表中小企业战略变更的重要导向。而只有环境管治与其他一些外部因素一道,通过施加压力才有可能使企业采用适宜的环境方法。Brockhoff et al.(1999)在106个德国和北美企业中进行了一项有关其环境战略的分类。在确立不同集团的特征时,他们发现,中小企业通常采取被称之为“逃避者”的战略。即被环境压力(监管压力)或者为利益相关方(或者内部具有环境意识的集团)所激发,但是主要还是在企业外部的压力增强的时候,这些中小企业才会被迫进入新的市场。其他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认为中小企业拥有稍显灵活的战略。Azzone et al.(1997)对一小群公司进行的研究及Azzone & Noci(1998)对15个公司所进行的敏感性分析中均发现,中小企业面对外部因素的影响仍然会采取反应性的战略。反应性战略即为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在市场的环境要求信号很弱的行业内经营的中小企业,对来自“绿色”运动、政府、监管者或者其他公司的外部刺激的反应。相对大企业,中小企业通常会选择将自身的目标设定为遵纪守法。虽然外部因素是中小企业环境反应的决定因素,但由于决定性的因素不明确,并且一般与客户需求混合在一起,因此,环境对中小企业而言往往并不能构成战略问题(尽管在某些情况下,环境影响着经营业绩和企业力量,并且在另外的情况下,环境构成了企业的长期生存方式)。 事实上,North(1992)建议根据公司规模实施不同的环境战略解决方案,这一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大公司拥有更多的资源,并且规模经济效应更大,这将有利于其在环境领域搜寻革新方法(Russo & Fouts,1997)。因此,大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效应更佳。Marcus(1984)辩解说,公司因规模不同而产生反应差异是源于这一事实,即大公司通常拥有适应压力的必要资源,而中小企业则忽略或者隐瞒了环境对其活动能力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当中小企业也不得不面对环境带来的、与大公司所面临的水平一致的挑战时将会发生什么,这似乎也是一些公共行政管理机构目前所关心的话题(Berends et al.,2000)。接下来,有两个基本上可能的答案:第一个答案就是,由于能力不够,中小企业将不遵守法律,那么,它们将因此而承担这种情形可能带来的后果,甚至意味着公司的设施将会被暂时或者完全地关闭。第二种情况是,面对挑战,中小企业必须拥有一系列的资源。因此,认识到中小企业的环境劣势,以及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可能的反应路径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