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现阶段,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以低水平争原料加重产业结构失衡、促使粮食生产萎缩,规模狭小、布局分散,阻碍城市化进程,污染生态环境等等,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乡镇企业的资源配置效应 乡镇企业一般是指:主要布点在中国广大农村与小城镇,以农民为主体、采取不同所有制形式或经营方式兴办的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各类企业或经济实体。笔者曾在《开创一条中国式经济发展道路——发展乡镇企业深层次思考》〔1 〕一文中指出: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从我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演变为三元经济结构,并由此逐步缩小传统农业部门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反差,最终过渡到一元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从而开创一条中国式经济发展道路。近几年,我国乡镇企业产值仍呈加速发展态势。1991年至1994年,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1%、32.1%、36%、40%,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33.3%、35.6%、47%、50%〔2〕, 上交国家税金占当年国家各项税收总和的比重分别为11.16%、20.3%、24.9%、21.05%〔3〕。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三元经济结构”中的一元,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发展最快的部分,以其独特的体制优势和动力机制,引起生产要素流动,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重组,使资源优化配置。根据乡镇企业的概念,它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合作经济、企业集团及其它联营形式等;乡镇企业在全国社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为40%,在工业总产值中二分天下。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非国有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从表一和表二中数据分析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而引起生产要素流动导致资源配置变动的状况。 表一中,工业产值结构、资本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动趋势均表现为国有工业所占份额逐步下降,而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工业所占份额逐渐上升。表二是从各所有制工业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来分析要素生产率变动对资源总配置效应的影响。表中很清晰地反映:国有工业的效率在不断降低,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工业的效率则不断上升。由于非国有工业效率增长迅速,所占份额也扩张较快,故就全国工业总体状况看,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上升的速度较快,以致资源总配置效应也在不断上升。 表一 各所有制工业产值和生产要素的结构变动(%)
表二 各所有制工业要素生产率变动及所有制结构变动中的配置效应(%)
注:上述表格,根据郭克莎:《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动与资源总配置效应》(经济研究,1994年第7期)中有关资料作了一定调整而制。 二、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 上述分析表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资源的优化配置。笔者认为,除了乡镇企业在体制和动力机制上的优势所激发出的活力和创造性所致外,还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种种客观因素有关。如:1.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资源的运用上长期表现为“严重短缺”和“大量滞存”并存;2.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3.长期以来,严重滞后于要素投入增长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以致于国有经济的边际生产力不断降低;4.传统体制遗留给国有经济的种种束缚和负担并未有效消除等等,这既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所导致的生产要素流动创造了条件,也为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其活力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机遇。换句话说,若离开了上述种种客观因素,乡镇企业在我国资源配置总效应的地位和作用可能要重新评价。事实上,即便就现行状况说,乡镇企业的作用也只是体现在我国资源总体配置的短期行为上,而就其自身配置而言,问题却不少。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从长期看,乡镇企业的发展将会使我国资源配置总效应不断恶化。 第一,从产业结构看,近几年乡镇企业中一、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同改革的初始阶段比较,确有显著的进步。如在乡镇企业产值中, 第一产业所占份额从1979 年的7.17 %下降到1993年的1.3%,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从1979年的85.5%下降到1993 年的84.39%,第三产业所占份额从1979年的7.34%上升到1993年的14.31%。〔4〕但同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 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所占份额仍远远落后于27.0%的国家水平。显然,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并不明显,相反还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迅速转换的因素之一。乡镇企业这种三次产业结构状况也与其置身于农村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劳动力等资源环境很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