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农场城市化的初步认识

——东辛农场建设小城镇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育良 江苏省东辛集团

原文出处:
村镇建设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国有农场是我国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农场已将小城镇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中,东辛农场明确提出了“建城进城并举、内贸外贸联手,公有私营齐上,改制转型结合”的发展方针。据分析,该场三产增加值与小城镇建设的规模速度同步。“八五”期间随着农场小城镇的发展,三产增加值由1990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不足10%增加到95年的20%以上。其中80%来源于小城镇逐步发展起来的商饮运服业。同时三产与小城镇的发展,大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据统计,“八五”期间小城镇内二、三产业上交国家税金近1亿元,是“七五”的5.8倍。并且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职工就业与生活条件大为改善。5 年中仅三产就地转移,即消化近3000个劳动力,改善了农场水电供应与交通、通信条件。近8平方公里的小城镇初步形成了集中连片的工业区、商业区、 文化教育区、生活娱乐区及各具特色的居民小区,基本实现了购物、娱乐不出场。特别是全场工业的集中配套,既促进了工业一体化规模优势的形成,也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其次由于职工集中居住,不但便于管理,加强职工及子女教育和降低生活成本,而且随着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与美化,大大提高了农场的社会地位与“双文明”形象,招商引资的数量与质量大为提高。同时由于职工集中居住并向楼房化、现代化发展,大大节约了土地占用。据统计,职工已退出的宅基地复垦面积就达620 公顷。所有这些表明,加快农场城市化步伐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子孙的重大举措。为了进一步加强农场城市化的自觉性与紧迫感,合理规划,综合配套,努力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与水平,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1 拓宽思路,提高认识, 努力强化农场城市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就国有农场来看,推进农场城市化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双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农场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点与工农一体化的结合部。 国有农场通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大多形成了以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为基础的各类农畜产品加工业。近十几年来,在立足农业办工业、坚持种养加工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方针指导下,农场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但需指出的是多数农场工业体系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与效益。一些先进农场的实践表明,以构建小城镇为依托,将各类工业体系相对集中和综合配套,重点改善水电供应与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不但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与层次的扩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而且反过来又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小城镇为支撑点的内联场内各类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外联社会化大市场的规模经济格局。有力地发挥了农场小城镇在农业产业化、工农一体化、经营市场化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1.2 农场小城镇是市场经济的载体和社会化大市场的微观基础。 农场小城镇一般都是全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国家的政策法规与市场价格信号等除借助于行政和经济管理手段贯彻到场内各经济实体乃至专业户和家庭农场外,更直接地是借助于小城镇这种作为工农业生产资料集散地与农畜产品销售窗口来体现的。农场小城镇实质上构筑了社会化大市场的微观基础。没有这种千百万个小城镇也就没有社会化大市场。就单个的农场小城镇来讲,如果没有其承载市场经济的基元细胞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场内的市场调控机制与体系。因为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再生产都是以市场为导向,而这种导向作用首先借助于小城镇这种作为基层交易组织建制形式来实现。可以说,小城镇既是农场市场经济运作的载体,也是各类价值形成的核心与先导部位。

      1.3 农场小城镇是第三产业的发源地和城市文明的折射中心。 以小城镇为基地的农场工业化所产生的规模优势与聚集效应,必然带来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与各类软硬件的集中配套,又反过来加快农场工业化升级与小城镇的发展。可以说农场工业化是构建小城镇的原动力,而小城镇又是三产的发源地,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实际上国有农场多年来就与城市二、三产业存在着产品交换、劳动力对流和信息传输等方面的联系。农场小城镇则是这种联系的关键节点与城市文明的折射中心。小城镇不仅是农场城市化的缩影,而更主要的是借助于这种折射中心,促进职工思想观念更新和将城市的各种信息与科技优势,通过小城镇的相关系统折射到一、二产业。而随着农场一、二产业经济总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小城镇这个节点上物流、人流与信息流的扩张,进而加速了农场商饮运服业的发展壮大和职工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1.4 农场小城镇是经济结构的调配器与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 小城镇与三产的同步发展,不但加快农场资源结构与布局的调整,而且推动了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从东辛农场近几年的社会实践看,农场职工从第一产业转向小城镇内二、三产业的总人数已达6000多人。农业职工负担的耕地由“七五”期间的0.5公顷增到“八五”期末的1.2公顷。据有关专家分析,这是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农业职工与耕地的较佳配置量。事实上,全场农业的土地与劳动生产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农场二、三产业随着小城镇质量的提高与规模的扩大,已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八五”期间在农业产值效益年均递增12%基础上,第二产业经济总量年均递增30%以上,第三产业已突破50%,95年达56%。种植业比重由“七五”平均值的7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40%,二、三产业分别上升到35%和25%左右。而且这种发展趋势尤其是第三产业还在进一步增强。显然小城镇的发展对全场经济结构与资源布局产生了重大的优化调配功能。现该场小城镇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0%,且不包括来场经商等非常住人口。同时随着农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但使城市文明进入千家万户,而且吸引了国内外客商来场参观考察与兴办合资(独资)企业。现全场日均流动人口近1万人次,引进外资已达5000 万元(人民币),是“七五”的5倍多, 有力地发挥了小城镇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

相关文章: